合作学习背景下课堂文化重建的研究课题报告 第5页

 4.实验的总结阶段:2008.8——2009.9

  (1)整理资料,做好实验效果的测查工作

  (2)市级观摩课展示

  (3)专家介入的成果归纳与相关研讨会

  (4)总结形成研究报告

  (五)主要观点与可能的创新之处

  课堂本课题的理论基础是人本主义学习论、动机理论、认知理论和群体动力理论为支柱。

  课堂人本主义学习论从全新的角度研究学习问题,即从学习者的自我实现及个人意义角度思考学习问题。强调学习者的主体地位,重视学习过程和学习者个人潜能的发挥,主张学习者积极自发地学习。罗杰斯说:“意义学习把逻辑与直觉、理智与情感、概念与经验、观念与意义结合一起,当我们以这种方式学习时,我们就达成了一个完整的人。”

  课堂合作学习是组织和促进课堂教学的一系列方法的总称。学生之间在学习过程中的合作则是所有这些方法的基本特征。在课堂上,同伴之间的合作是通过组织学生在小组活动中实现的。小组通常由3-5人组成。小组充当社会组织单位,学生们在这里通过同伴之间的相互作用和交流展开学习,同伴也通过个人研究进行学习。”

  课堂本课题可能的创新之处是:

  课堂本课题的研究重点是课堂教学中学生、教师的变化,发生在课堂中的人的价值观念、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的变革,从而投射出学生文化、教师文化。课堂文化的生成是源于学生、教师近80%的生活空间―――课堂,从可观察的课堂的变化来衍生出文化的动态生成,减少文化建设中概念的空泛、对生活的背离。

  课堂把合作学习作为这一空间活动的背景,用合作来规范活动可以更好的(尤其在活动初期)在课堂上营造出生生互动、师生互动的“小气候”,把合作的文化延伸到教师的专业发展过程中。将小组合作作为学生课堂学习的一种主要形式,在班级管理下小组建设能够真正构建出一个具有较强归属性、责任感的团队,小组中的同伴互助使每个学生的自主学习发展得到切实保障,合作背景下学生质疑能力的发展较以个体为单位的学习具有更多的发展途径和更强的动机促进,小组合作的评价制度建立将促进形成更为合理与适度的合作与竞争交融的学习氛围,课堂上‘小白板’展示模式为学生交流提供更丰富的平台,从而让课堂上的多维度互动成为可能。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