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教育的最基本的目的是“把一个人在体力、智力、情绪、伦理各方面的因素综合起来,使他成为一个完善的人” 。小学实施人文教育教育的目的并非知识的堆积,而是有益于人的生成,有益于人类真善美的理想的追求。教育本来是人的教育,但是现在我们却看到它在不知不觉中放弃了育“人”的责任,人文的教育被忽略了,知识教育被极端化了。而教育一旦离开了人,离开了人的灵魂或人的精神,严格说来就不成为其教育。

一、我市小学实施人文教育现状的问题分析

即便是在实施人文教育,我市很多学校仍然笼罩在以传授人文知识为中心、灌输人文知识的气氛中。它最严重的后果,是将面向所有儿童的义务教育,变为高度竞争性的升学教育,在筛选出少数“尖子”之时,使大多数人涌入了教育的误区,人的地小学教师实习报告 位、价值、情感、尊严正在逐渐消失。偏重智力教育,推崇能力主义,重视培养训练记忆、理解、概括、抽象等智力因素,重视逻辑思维能力,而较忽视情感、态度、意志、兴趣等非智力因素;重视学科知识的系统性、理论性,而较忽视沟通不同学科的知识,以及建立科学、技术与社会、文化、伦理的联系;重视知识的传授,而较忽视个性的充分发展,偏重智育和分数的应试教育加剧了教育人文性的流失。

(一)注重人文知识的传授和灌输,掌握了概念化的人文知识,但是没有生成为支撑学生发展的人文精神

由于我国小学的学科教育内容以知识为主,不可避免地出现了方法上,以传授、灌输为主;教与学的质量评价上,以学生掌握和积累知识的多少为标准的现象。在这样的情况下,学生被要求牢记科学概念、术语、公式与定律,却不知道这些理论都是可置疑的,它们并非终极真理,有待进一步完替。沉重的记忆负担剥夺了学生独立思考的时间,他们很容易陷入满腹概念化的知识,却缺乏情感及价值判断、缺乏创造性的状况。学生只能说是受到了训练,而非教育;只能说是掌握了概念化的人文知识,而没有生成为支撑学生发展的人文精神。

(二)科学知识教育事实上只是学科知识教育,原本属于科学教育一部分的科学精神、科学方法等却被抛置在外,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脱节

两千多年前的孔子的教育思想就既重视知识教育,又重视道德教育,经常以“仁”“智”并提,他以“仁”为人的最高人生准则,但也肯定“智”的价值,值得特别留意的是,这种仁智并重的价值观以教育实践为基础。无独有偶,德漠克利特强调教育在人的造就中的作用时,在心身关系上,把心智教育放在身体之上,认为“灵魂之善,身体之美,若不与聪明才智相结合,是某种动物性的东西”,“人们比留意身体更多地留意他们的灵魂,是适宜的”.因为“完警的灵魂可以改善坏的身体,至于身强力壮而不伴随理性”,则“丝毫不能改善灵魂”,要追求智慧与道德,去指导人们的私人生活和公共生活。但在我国的教育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是,一方面是强调科学知识的灌输和传承,而忽视科学态度,科学精神的培养;另一方面是注重纪律和道德规范的约束,而忽视人文意识,人文精神培养。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