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作文阅卷报告
山东省实行自行命题以来,一直对作文的设题进行有益的尝试和探索。山东卷2009年是以“见证”为题的命题作文;2010年采取的是材料作文形式,阅读材料是俄罗斯作家列夫•托尔斯泰的小说《安娜•卡列妮娜》中的一句话:“人生的一切变化,一切魅力,一切美都是由光明和阴影构成的。”要求考生根据阅读的感悟和联想进行写作;今年的命题作文题“这世界需要你”与前年的“见证”相比,这似乎又是一个回归或呼应和沿袭,也可以说是对2010年材料作文的反叛。但是,今年的题目和“见证”相比,还是有差别的,差别就在于,今年的题目采用了第二人称的“你”字。这个单数人称代词“你”以对话方式直接面向考生本人,改变了过去整体化的构思角度,更加贴近学生个体,给予考生更多自由发挥的空间。考生既可以取诸身边的人事,又可以呼唤社会中的论文范文 真善美,这样既消除了话题作文过于宽泛不着边际的弊端,也在一定程度上克服了命题作文限制过于严格的不足。
命题作文尽管因其限制性过强、审题难度大等原因不受考生欢迎,但2011年全国17套试题,7套采用命题作文,7套采用材料作文,话题作文有重庆、天津、江西3套题目采用;材料作文和命题作文平分秋色,天津、江西的话题作文也让考生有了更多的选择。如果能把命题作文的审题难度合理降低,放宽各方面的限制,命题作文也同样能受考生欢迎,考出考生的应有水平。山东卷的“这世界需要你”在这两方面做得很好。
“这世界需要你”虽是命题作文,但限制性不强,审题难度不大,让大多数考生都能迈过审题的门槛,这既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也符合“给学生发挥创作的空间”的新课标要求,同样也符合全国高考命题的趋势。对于人称代词“你”的解读各有不同,可以强调自我存在的价值,可以是在成长道路上对于自己至关重要的亲人、师长、朋友等,也可以呼唤时代缺失而这世界需要的行为品质……所以考生自由发挥的空间很大,加之题目有较强的感情色彩,有利于考生真情实感的表达和写作能力的充分发挥。特别是题目用“需要”一词高扬主流价值观,有助于引导学生确立正确的人生态度,符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培养目标,具有人文性;而“这世界”同时也体现了时代性。“这世界需要你”的命题在设计上把考生和当下世界的需要联系起来,内涵积极,与教育部颁发的《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2011年语文考试大纲(课程标准版)》以及今年的《山东卷考试说明》的要求正相符合,是一种有益的尝试,命题导向很好,这也与笔者近几年强调和倡导的高考作文的“社会心理引导作用”相一致。
与去年相比,今年的试题虽然依旧标有“文体特征”的要求(强调“诗歌除外”,继续显示了对文体规范的要求),但由于题目的角度较宽,因而适用于实用类文本、记叙类文本和文学类文本等多种文本的写作,考生可记叙、可议论,或描写、或抒情,也可以多种表达方式综合运用,选择的余地较大。这样,有利于展示考生的实际写作水平,更充分地体现高考的选拔功能。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