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的路径探讨 第2页

  《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规划》明确提出:皖江城市带将依托现有产业基础,发挥区位和资源优势,以沿长江一线为发展轴,合肥和芜湖为双核,滁州和宣城为两翼,构筑“一轴双核两翼”产业分布格局。其中“合肥核”包括合肥市、巢湖市部分、六安市金安区和舒城县。“合肥核”发展的重点是加快合肥经济圈发展,依托合肥-淮南、合肥-六安、合肥-巢湖等城际公路干线,大力推进工业走廊建设。发挥合肥区域龙头带动作用,加强合肥与六安市、巢湖市一体化建设,加快合肥南向发展,形成滨湖临江大城市是“合肥核”形成的必然取向。因此,庐江融入合肥有利于加快“合肥核”的形成,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客观要求。

  2.3有利于打造铜池枞庐产业集中区

  加快沿江北岸发展,打造马巢芜、铜池枞、安庆三大产业组团是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重大举措。对于庐江来说,应充分利用庐南地区丰富的矿产资源建设的庐南重化工业基地、庐江经济开发区(省级开发区)以及县域重点开发区整体加入铜池枞产业组团,共同构建以世界级有色金属产业基地、重化工基地和旅游目的地为目标的铜池枞庐产业集中区。与合肥联手打造开发区有助于利用合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政策优势,争取省委、省政府支持将庐江重要产业基地纳入铜池枞产业集中区;有助于利用合肥国家级和省级开发区的强大实力,实现庐江工业的快速发展。

  2.4有利于治理巢湖、开发巢湖

  泛巢湖的旅游综合开发将成为合肥经济圈建设的亮点,也是经济圈最具发展潜力的重点开发地区之一。环巢湖地区山水资源独具魅力,极具旅游开发价值,巢湖南岸庐江境内旅游资源丰富,两地共同发掘、彰显巢湖文化可以培植未来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不竭动力,合肥、巢湖两市合作开发环巢湖旅游资源是实现合作共赢的客观需要;同时,巢湖是国家重点治理的“三湖”之一,巢湖沿岸生态环境综合治理工程是安徽省“861”重点行动计划,综合治理巢湖生态环境需要合肥、巢湖以及庐江的一体化行动。

  2.5有利于合庐优势互补,合作共赢

  合肥快速扩张的过程中,面临的土地、水资源、能源以及环境约束问题突出,有招商引资能力,但无落地空间,尤其是市区三大国家级开发区和七大省级开发区工业区已无拓展空间。高新区和经开区两大国家级开发区已经开展与肥西县的合作,新站国家级开发区也积极与长丰县开展合作,未来四个城区的省级工业区也必然会采取合作发展的方式来实现空间的拓展。发展不足仍是当前合肥面临的主要矛盾,合肥需要创新发展模式实现更快发展;省委省政府要求合肥在加快自身发展的同时带动全省发展;与邻接地区合作发展是实现合肥自身发展以及落实省委省政府战略决策的具体体现。实施“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有利于充分结合庐江的资源优势与合肥的资本、科技、人才优势,有利于庐江发展农业产业化、承接合肥产业转移、发展合肥产业配套、壮大产业集群规模,同时可以充分发挥合肥的辐射带动作用,从而促进庐江县由传统县域经济向现代县域经济转变,实现区域统筹协调发展。

  3 庐江融入合肥的总体思路和战略定位

  3.1总体思路

  对于“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我们本着“庐江融入合肥、合肥辐射庐江、对接皖江城市带”的发展思路,把庐江作为与合肥的肥西县、肥东县、长丰县同等地位来考虑其自身的战略定位,使之成为周边城镇融入合肥经济圈先行先试的典范。

  ——庐江融入合肥。对庐江来说,其处于和肥东县、肥西县、长丰县同等的地位,资源上与合肥具有互补性,功能上应成为合肥的卫星城和配套产业基地,对合肥城市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

  ——合肥辐射庐江。对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合肥来说,充分发挥其龙头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部分产业向周边地区进行转移,进而带动周边城镇的发展,从滨湖时代迈向长江时代,逐步构建具有重要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

  ——对接皖江城市带。对庐江南部来说,其重化工基地的发展应纳入到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的铜池枞产业组团,一方面为合肥现代制造业发展提供原材料支撑,另一方面对接皖江城市带,积极承接产业转移,构建中部重要的能源原材料基地。

  因此,对处于合肥经济圈和皖江城市带之间的庐江县应顺应区域一体化发展的潮流,落实合巢合作框架协议相关内容,借助合肥的资本、科技、人才等优势,在空间对接、交通一体、产业配套等方面融入合肥;在生态环境、现代农业、旅游度假等方面与合肥平等合作,建设大合肥的后花园和卫星城。充分发挥其通道纽带作用,促进庐江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是“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的核心所在。

  3.2战略定位

  ——大合肥后花园和卫星城

  庐江与合肥空间接近、功能关联、交通便利、巢湖岸线共有,庐江融入合肥是需求反应和利益驱动的结果。庐江可以依托自身丰富的矿产资源、特色的旅游资源和重化工、汽车零部件、磁电、农产品等产业基础,通过全面的区域合作,充分利用合肥的资本、科技、人才等优势,在产业、空间、交通等方面融入合肥,完善和提升合肥城市功能,承接发展合肥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钢铁化工等产业类型,建设大合肥的产业配套基地、后花园和卫星城。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