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的路径探讨

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的路径探讨
摘要:目前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发展正处在关键时期。本文以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发展为切入点,重点分析庐江融入合肥的核心竞争力,探讨庐江融入合肥发展的总体思路、战略定位和发展路径,以期为县域层面深化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作出一定探索。

  关键词:合肥、庐江、一体化、发展路径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首先要做大做强合肥龙头城市,推进周边地区快速融入发展,全面加快经济圈一体化建设进程。实施“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是推动周边县域地区快速融入合肥发展的先行实践,有利于创新安徽区域合作发展方式,有利于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和“合肥核”的形成,有利于进一步发挥省会合肥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中心的辐射作用,实现优势互补、合作共赢,带动庐江等周边地区发展。

  1 庐江融入合肥的核心竞争力

  1.1矿业资源——国民经济的基础支撑

  庐江县矿产资源丰富,尤其是铁矿潜在储量10亿多吨,硫铁矿储量3亿多吨,分别占全省的1/4和1/2;明矾石储量3.5亿吨,为全国第二,是省内为数不多的多矿种资源集中区,这为发展原材料工业提供了强有力的基础支撑。而合肥又是一个原材料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匮乏的城市,庐江融入合肥发展将为合肥工业不断壮大发展提供了有益的补充。

  1.2关联产业——蓄势待发的后续优势

  庐江县现有的矿业(采掘)、化工、机械汽配(五金)、磁电、建材(新型、特种)、纺织服装、农副产品(食品)和渔网加工等“八大主导产业”已经形成一定的基础,庐南重化、磁电、汽配“三大基地”建设已初见成效。尤其是化工、汽车零部件、磁电产业能和合肥市的电子信息、汽车制造、家用电器、重化工等主导产业形成较强的产业关联和链内关系,能够为合肥的产业结构升级提供有力的支撑作用和空间载体。

  1.3三国、淮军文化——用不完的“文化金矿”

  庐江县的三国文化、淮军文化气势恢宏,与合肥的三国文化、淮军文化一脉相承。从历史渊源看,清代巢县(今巢湖市居巢区)、庐江县和无为州(今无为县)原属庐州府(今合肥市)。清代后期,李鸿章创立了淮军,由于区域的关系,李鸿章重用提拔了一大批庐州府的将士,涌现出刘秉璋、丁汝昌、吴赞诚、吴长庆、潘鼎新等,成为独特的文化现象。以三国文化和淮军文化为载体,推进合肥和庐江的历史文化互融互通,加强两地文化合作,充分挖掘整理开发三国文化资源和淮军文化资源,共同打造“合肥历史人文旅游经济圈”是提升两地文化品位,实现双赢的客观诉求。

  1.4优质温泉和环巢湖资源——独具魅力的旅游资源

  以汤池为重点的温泉文化誉满华东,目前庐江已探明可利用的温泉资源有三处:汤池温泉、泉水口温泉以及万年温泉等,是区域不可多得的宝贵资源。庐江北濒巢湖,有28.48公里的巢湖岸线和12.4万亩的生态水域以及众多的生态湿地。这为打造合肥及周边城市“后花园”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可以作为合肥乃至安徽重要的休闲旅游度假基地。

  1.5优势农业——继续闪耀的绿色光环

  庐江县是全国著名的“粮食百强县”,郭河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是省政府确定建设的6个现代农业综合开发示范区之一,其中双福粮油、万乐米业、海神黄酒、宝祥食品、天歌鹅业、白云春毫茶叶、三叶精制菜、金坝芹芽、同鑫水产、黄陂湖有机蟹等一系列农业特色品牌在区域中享有重要的影响力,是保障合肥以及周边城市农副产品供应的主要基地之一。

  2 庐江融入合肥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2.1有利于加快合肥经济圈一体化建设

  加快合肥经济圈建设是安徽省委省政府进一步强化培育以合肥为中心推动全省区域协调发展的重大思路调整。目前,随着合淮同城化、合巢框架协议的实施,合肥龙头城市与周边区域中心城市之间经济联系日益密切,合作氛围日益浓厚,合作共识越来越多,整体实力不断壮大,加快建设已经具备良好基础,呈现出良好的发展势头。

  县域经济如何加快发展?在区域一体化的宏观背景下,在合肥辐射带动的发展形势下,庐江县真正跨越行政区划界限,率先融入合肥经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济圈,促进合巢一体化发展,创新了安徽区域合作发展的模式,推进了合肥经济圈内的全方位、多层次的合作局面出现。“庐江融入合肥经济圈”战略应成为县域层面深化合肥经济圈建设的先行先试,是安徽省继泛长三角区域合作和宁合昌模式(跨区域联动发展模式)、皖江城市带模式(承接产业转移模式)、合芜蚌模式(创新拉动模式)、合肥经济圈模式(市场主导的经济一体化模式)、合淮模式(政府主导的同城化模式)五种发展模式之后的第六种区域一体化发展模式——以大带小的合作共赢模式,该种模式是对空间相近、功能关联、设施共享而又地位不等的城市,采用周边城镇融入中心城市、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卫星城镇和产业新城的发展策略,实现城市之间的合作共赢。中心城市在资本、科技、人才、产业等方面对卫星城镇进行辐射和引导,周边城镇利用自身的优势对中心城市功能进行补充和完善。

  2.2有利于加快“合肥核”的建设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