刑事审判程序中确立诱导性询问规则的探讨

刑事审判程序中确立诱导性询问规则的探讨
随着我国刑事审判程序的逐步完善,证人出庭作证的庭审程序改革势所必然。只要证人出庭作证,必然要接受控、辨、审三方的询问,但在现实的我国庭审实践中,无论是控辩双方还是法官,对于询问和提证的方式与顺序等,都不能有一个全面与准确的把握,尤其是对于交叉询问中最常见的诱导性询问,不仅缺少准确的界定依据,而且没有形成运用规则。因此,为了进一步规范和完善我国的证据制度和庭审程序,有必要对诱导性询问进行更为准确的定义,并确立我国的诱导性询问规则。

  一、诱导性询问的涵义和界定

  诱导性询问(leading question)又称“暗示询问”,根据布莱克法律词典的定义:“凡指示证人如何回答或将回应文句嵌入问话中者,均为诱导性询问。”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证据法》第764条规定的更为明确:“诱导性问题,就是对证人暗示询问者所期盼的回答的问题。”[1]具体讲,是指询问者为了获得某一回答而在所提问题中添加有暗示被询问者如何回答的内容,或者将需要被询问人作证的有争议的事实假定为业已存在的事实加以提问而进行的提问。[2]

  关于诱导性询问的界定,通常我们以认定什么是诱导性问题作为标准。诱导性问题是指暗示了询问者想要证人做出之回答的问题,常常表达为一种事实断言,在问题的结尾以询问语调做出暗示,或以实际动词形式要求证人附和。例如,“案发的当晚你在家里,对吗?”,“案发的当晚你不在家里吗?”,这种形式下的提问便是诱导性的。当然,不能把所有需要以“是或不是”形式回答的问题都看成是诱导性问题,没有采用这种形式的询问也可能是诱导性的,例如,“你住在成都吗?”就不是诱导性问题。因为,使一个问题具有诱导性的关键,取决于询问者所提问题的暗示性程度,而对于暗示程度的判断,主要依靠询问时询问者的语境,典型的诱导性问题通常是询问者向证人暗示一个其似乎忽视了的事实,即暗示询问者想要得到的答案。基于此,在实际庭审过程中,要求控辩双方及法官必须具备高度的直觉,才能对诱导性问题做出判断。

  二、美国诱导性询问及其规则的概况

  诱导性询问是来自英美法系证据规则中的一个概念,在证据规则比较发达的美国,诱导性询问已经发展成为一定的规则,在日臻完善的美国庭审程序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其在美国的发展过程和运用模式,对于确立我国的诱导性询问规则有一定借鉴意义。

  (一)美国关于诱导性询问的立法情况

  在英美刑事诉讼中,诱导性询问被作为一种不当询问,因询问方提问的内容或方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式可能妨碍证人如实陈述,从而应受询问规则的禁止。[3]但是,关于诱导性询问的规则,即使是在证据规则发达的美国,在《美国联邦证据规则》及其他诉讼法典中也没有对此做出明确规定。《美国联邦证据规则》611(c)规定:“对证人直接询问时,非为展开证人证言所必需,不得提出诱导性问题。交叉询问时通常应当允许提出诱导性问题。一方唤问敌意证人、对抗方或与对方认同之证人时,可用诱导性问题质问。”[4]该条款只是确认了一种惯例,即诱导性问题在直接询问中通常是受到禁止的,但在交叉询问时则是允许的。[5]因为在直接询问过程中,控方通常以某种方式暗示证人,如果不这样做,就没有办法把证人的注意力引导到询问者想要证人说的东西上来。因此,大多数“暗示了询问者想要证人作出之回答”的问题是允许被提问的,法官或辩护人也相信它们是非诱导性的,通常不会对此诘问。由此可见,美国立法也只是对诱导性询问的规则确立了一个雏形,这与其遵循司法判例的传统有着很大关系。

  (二)美国诱导性询问规则的形成背景及模式

  美国的诱导性询问规则是从多年来不成文的审判惯例中发展起来的。因为诱导性询问的界定及操作模式在美国刑事法律中没有明确规定,所以判例法在诱导性询问规则的形成和发展上发挥了很大的作用和影响,大量的判例为此后的审判实践提供了充分的参考,对于何为诱导性询问,已经在控辩双方及法官心中形成一种“司法惯例”,继而演变成一种规则。下面,我们以美国加利福尼亚州诉詹森案中的询问片段为例,粗略展示一下诱导性询问规则在美国庭审实践中的运用情况。[6]

  在加利福尼亚州诉詹森一案中,检察官指控关押在监狱中的囚犯詹森殴打狱警。詹森殴打狱警的目击证人很多,既有狱警也有囚犯。检察官提供了监控录像、狱警证言、囚犯证言以及被打狱警的伤情鉴定等证据,狱警、囚犯走马灯似的出庭作证,最终詹森被定罪。

  (检察官)问:你们将狱犯詹森和巴特勒擒服,并给他们戴上手铐的目的是什么?

  (狱 警)答:为了让他们听话,或说是给他们的惩戒。

  (检察官)问:是为了狱警的安全吗?

  (狱 警)答:是的,为了狱警安全和保安。

  在这里,“安全”是指控两名狱犯犯罪的理由,因此,检察官在询问证人第一个问题时,希望证人以“安全”作为其问题的答案,但证人回答的却是“惩戒”,此时,检察官并没有达到他询问的目的,所以才继续问“是为了狱警的安全吗?”这个问题表面上看像一个普通的问题,不像陈述,但它实际上暗示了想得到的答案,正是在检察官的诱导下,证人才回答“为了狱警的安全”。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