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艺术 第2页

清朝,乾隆喜爱吟诗作对,当时的紫禁城里各宫门张贴对联有120多副。乾隆五十年(1785),于乾清宫开千叟宴,内有一叟141岁,乾隆以此为题,与臣子纪晓岚对句。乾隆作上联,云:“花甲重逢,增加三七岁月。”纪晓岚稍加思索,就对出下联:“古稀双庆,更多一度春秋。”可谓妙对。

  1932年,国学大师、江西修水才子陈寅恪先生在清华大学入学考试的国文试题中,出了一道“对对子”的题目。试题以“孙行者”为出句,陈先生事先拟定的答案是“祖冲之”(南朝著名数学家)。有位考生以“胡适之”为对,令人叫绝。那位考生叫周祖谟,后来成为北京大学中文系著名教授和著名的语言学家。 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二、对联的形式和要求

  对联与对偶相同之处是:都要求词性相对、平仄相对、句法相同。不同之处是:对偶受诗的约束,一般是五字或七字;对联字数上不受限制,少到一字、三字,多到几百字,平仄也比诗自由。有位先生喜欢喝酒,一喝酒就撒酒风。有一天,他出对子让弟子对。

  先生:雨。催花雨。园中阵阵催花雨。

  弟子:风。撒酒风。席上常常撒酒风。

  云南昆明市大观楼长联,长达180字,为清代诗人孙髯(rán)翁所作。四川灌县青城山天师洞道观长联,共394字。四川江津的一副对联长达1612字,为钟云舫所作,是目前所见的最长的对联。

  对联形式上有哪些特点和要求呢?

  (一)词性相同,结构一致。如:

  万家腾笑语;

  四海庆新春。

  此联中,以“万”对“四”属于数字对数字,“家”对“海”属于名词对名词,“腾”“庆”两个动词相对,“笑”“新”是两个形容词相对,“语”“春”又是名词相对。从结构上看,上下联都是主谓宾句式。

  以助词相对的联句,如某名士自挽联:

  无虑无忧,老夫去矣;

  克勤克俭,小子勉之。

  联尾“矣”“之”两个助词相对,起到加重语气的作用。

  古人作联,将实字即现代所说的名词分成十几个小类,如天文、地理、时令、植物、人事等等,要求天文对天文、地理对地理、人事对人事……;现代人作联可以放宽一些,只要做到名词对名词就可以了。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