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对联艺术

对联,也称楹联、楹帖、联语,俗称“对子”。对联是什么?是中国文学中的美文之一,是诗,是诗中的精华,诗中的趣品,是“最具中国文学特色”(陈寅恪语)的微型文学作品。对联具有美化生活、陶冶性情的作用。

  一、对联形成和发展的过程

  对联的源头是诗歌,《诗经·采薇》:“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楚辞·离骚》:“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南朝时期,沈约发明“四声八病”。唐代产生了律诗。律诗中的“对偶”,由于句法、声律的紧密对应,产生了一种强大的相关引力,它可以省略意象之间有关因果、承续、递进等逻辑联系,把不同时间和空间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形成一种高度凝炼而富有张力的特殊结构,使人看了这一面习惯地再去看另一面。如杜甫《春日忆李白》:“渭北春天树,江东日暮云。”

  古代的“桃符习俗”。远古时代,东海有座度朔山,山上有株大桃树,枝叶覆盖三千里,好像一座大房子,在东北角上的枝叶丛中有个缺口,名曰“鬼门”,专供鬼魅出入。门的两旁有两个卫士,一个叫神荼,一个叫郁垒。他们的任务是检查外出的鬼魅有没有作恶,如遇恶鬼就立刻捆梆起来给老虎充饥。久而久之,两位卫士成了人们心目中的保护神。在旧历辞旧迎新之际,人们用桃木板画上神荼、郁垒神像,挂在门上驱邪避鬼,求得平安度日。这两块桃板,就是有名的桃符。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春联,五代后蜀皇帝孟昶:“新年纳余庆,佳节号长春”。这两句吉祥话作为最早的春联。

  由春联到楹联,北宋太平兴国二年(977),忠懿王钱俶(tì)在上海建龙华寺,有一天,寺僧契盈侍候忠懿王游碧波亭,忠懿王感慨地说:“吴越去京师(开封)三千里,谁知一水之利如此!”契盈根据忠懿王的话,在碧波亭柱上题了一副楹联:

  三千里外一条水,十二时中两度潮。

  宋代,对联写应用在社交酬和喜庆悼挽活动中。如:晏殊与幕僚王琪在花园池塘边散步。晏殊吟诵“无可奈何花落去”一句,王琪应声对曰:“似曾相识燕归来。”苏轼作对联嘲笑老和尚的故事:

  坐,请坐,请上坐;

  茶,敬茶,敬香茶!

  明朝,朱元璋喜欢作对联。1358年朱元璋在婺州置中书浙江行省,建黄旗,旗联是:

  山河奄(yǎn)有中华地,日月重开大宋天。

  朱元璋为阉猪的人家题了一副对联:

  双手劈开生死路,一刀斩断是非根。

  行业联大概是从明朝开始兴起的。朱元璋一次带儿子朱棣、孙子朱允炆(wen)出外游玩。朱元璋出句:“风吹马尾千条线”。朱允炆对曰:“雨洒羊毛一片毡”。朱元璋不悦。朱棣对曰:“日照龙鳞万点金”。

  明代吉水才子解缙自幼聪颖过人,出口成章。小解缙以妙对戏弄曹尚书的故事。曹府在解家对面,一年春节,解缙看到曹府有一丛翠竹,就写春联:“门对千竿竹,家藏万卷书。”曹尚书命仆人将竹子砍掉,解缙便在春联上续一个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家藏万卷书长。”曹尚书更生气,命仆人将竹子连根挖掉。解缙在春联上又续一字,变成:“门对千竿竹短无,家藏万卷书长有。”曹尚书后来将女儿许配给解缙。

[1] [2] [3] [4] [5] [6] [7] [8] [9] [10] 下一页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