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院校工学结合课程开发之困境探讨 第2页

 二、缺乏课程开发产品的质量监控与评价措施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已成为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主导理念,也是高职院校课程建设的新型模式。很多职业院校按照专家建议的项目课程或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思路进行课程改革时,却在课程开发过程中遭遇挫折,并对课程产品质量产生了疑问。究其原因,就是没有建立缜密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盲目乐观,最终陷入理想与现实中的困惑,严重打击了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的信心。

  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的开发设计的环节多,部门多,人员多,任务多,很容易产生“误差累计”效应,即每一个环节偏离预期要求一点,导致最终结果与预期目标之间形成巨大落差。而且误差累计的机制不是“加法”,而是“积分”,一个环节中的细微差距很可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偏向。课程开发决不能急功近利,要重视课程开发的理念建设,精心设计并完成每一环节的开发工作,提高对开发成果的精细化要求,加强对课程开发的过程控制,才能开发出高水平的课程。

  能够高质量的完成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在各个环节必须建立严密的质量控制和评价体系。课程开发有三个重要成果即专业调研报告、专业教学标准、课程标准是课程开发的关键环节和控制点,其开发内容直接影响课程运行的质量。因此,课程开发的质量监控与评价体系的关键措施就是精心设计这三个产品的监控点和评价指标,保证其内容的真实性、有效性和前后逻辑性。 51单片机数字频率计的设计+PCB图+电路图+汇编源程序+文献综述

  专业调研属于职业资格研究,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基础。该阶段的主要控制点就是课程开发人员的选择是否经过职业教育培训的系负责人和专业带头人;调研的企业不低于8家,大中型企业至少5家;企业的主要工作岗位和实际工作任务是否具体详细、真实;工作过程是否包含工作的要素、步骤和工作要求;职业能力是否与任务相对应,知识点和技能点描述符合企业用人要求等等。其中岗位定位是关键的控制点,是工学结合课程开发工作的起点,也是确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本方法。只有准确地进行了岗位定位,才能有效地进行工作任务分析。因此,工学结合课程开发是个立体体系,岗位、任务和能力三个层面构成了严密的逻辑关系,岗位定位便是这个逻辑的起点。

  专业标准与课程标准是专业建设和课程开发的文本文件,也是专业建设和教学执行的纲领性文件,是不能随意改动的。专业教学标准制定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和评价指标是课程开发专家是否具备课程开发经验,熟悉研讨会的基本操作规范,理解工作任务分析的质量要求;企业实践专家数量是否达到11~12位,具有丰富实际工作经验,为一线技术骨干,能覆盖本专业面向的主要工作岗位,具有一定的表达能力和思考能力;工作任务的内容是否真实、全面和具体、前后具有逻辑性;职业能力是否根据具体职业内容表达能力,涵盖工作任务对能力的所有要求,描述具体,能力点之间逻辑关系清楚;课程设置是否体现工学结合的设置要求和培养要求,具有可操作性;实验实训装备是否具备建设的现实性,满足专业的培养要求,符合工学一体化理念。专业标准中的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是专业建设最关键的控制点,具有承上启下的作用,是制定课程设置、课程标准中的工作任务以及项目教学方案的依据。

  专业教学标准确定后,意味着从专业层面过渡到科目层面,即从宏观层面转向微观层面,开发主体由专业带头人、骨干教师转向了承担各门课程的全院教师。同一门课程有不同的教师担任,教材也有多种版本,主管部门无法对教学效果进行针对性评价,因此必须制定各科目的课程标准。课程标准的制定要在专业调研人员的组织下,成立各学科教师课程标准编写小组。通过认真分析、研讨专业调研报告和专业教学标准,确定该课程的教学设计思路和教学目标,在企业专家参与下确定课程的内容与要求。课程的内容与要求主要指工作任务、知识和技能。 jsp在线考试系统源码+详细设计说明书

  课程标准制定阶段的关键控制点和评价指标是课程设计思路是否能明确表达出该课程设置的依据、课程目标定位、课程内容选择标准和学习情境设计,体现该门课程的工学结合特色,文字表达清晰流畅;课程目标是否以完成任务的方式描述目标要求,目标描述具体,可操作,可考核,并与该门课程设置时所截取的职业能力相对应;课程内容与要求部分是否与学习领域设置时的工作任务相对应,任务编排符合学生认知规律,具有职业能力训练价值。能力描述体现工作任务的要求,有具体工作成果。理论知识和实践知识在学习任务中布局合理;教学建议中是否体现教材编写理念,突出任务参照、项目导向、理实一体化等行动导向教学模式,教学评价注重阶段性评价、过程评价与目标评价相结合,学习结果评价符合企业质量控制要求,注重学习任务相关的教学资源的开发和利用。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