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创设情境的实践研究 第4页
小学生对故事非常感兴趣,百听不厌。创设充满趣味的童话故事教学情境,把知识的学习融入生动活泼的故事情境中,能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使枯燥的学习变得轻松愉快,开启学生“乐学”的大门。如在学习《平均分》一课时,我精心创编了一个童话故事来引入:有一天,沙和尚,猪八戒,孙悟空三兄弟来到一座山脚下,在口渴、肚子饿时.猪八戒摸摸口袋里只有6个桃子,因八戒贪吃想多吃而引起三兄弟在那里吵个不停.我向学生提出:“其实他们三个为保护师傅都立下了很大的功劳.聪明的小朋友们,你能帮他们想想办法来分分这些桃子,让他们别吵下去了.”然后让学生拿出6个圆片来代替这6个桃子实际让学生来分一分,交流分法,讨论:为什么每人2个他们就不争吵了呢?引出平均分,通过老师绘声绘色的故事,激起学生探索问题的兴趣,马上就将学生的学习引入到平均分上,为整节课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2)、创设与现实相联系的生活情境,让学生感受有用的数学。
创设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来逐步引入问题。以学生熟悉的人与事、景与物,学习与生活作为载体,让学生感受到知识就在身边,使学生感到数学的实用性,对数学产生亲切感。《中位数和众数》情境:一上课,我设计了学生都非常熟悉的小品演员赵本山与范伟继《卖拐》之后分手了。 一天他看到本山公司的一则招聘启事:月平均工资2000元,可干满一个月,却只领到1000元。找赵本山理论却被告知招聘启事中说的是月平均工资,当他看到该超市月工资表时,却有疑问了。同学们,你们认为广告是否符合实际呢?这是一个生活中的真实问题,通过学生的独立思考和交流,引起了学生对“月平均工资”的认知冲突,发现单靠“平均数”来描述数据特征有时是不合适的,整节课都围绕范伟的讨薪的情境,展开对中位数和众数及平均数的学习与应用的研究,学生的学习兴趣非常浓厚。 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3)、创设实验操作情境,让学生体验知识生成过程。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在课堂教学中通过学生动手、动脑,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主动探索。例如在教学“梯形面积的计算”时,我启发学生根据学过的三角形,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的推导方法,自己动手用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或把一个梯形剪拼成一个已学过的图形,从而推导出计算梯形面积的方法。学生在小组讨论、独立思考的基础上经过动手拼剪图形后,很快便自主地总结出了计算梯形面积的多种方法。学生在探索中,知道了怎样分析问题,又怎样解决问题。在探索过程中掌握知识,体验成功。
(4)、利用游戏创设愉快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根据学生心理特点和教材内容,设计各种游戏、创设教学情境,以满足学生爱动好玩的心理,产生一种愉快的学习氛围,提高学习效果。例如在教学三年级的《可能性》时,在新课学习环节我设计了一个摸球游戏,每个小组准备一个牛皮纸袋,里面装有不同颜色的球,要求学生不准看,只能用手伸进去摸,在摸之前先猜测自己可能摸到什么球,在摸球。最后比一比摸出什么颜色的球的次数多,讨论为什么会这样,让学生理解摸出某中颜色球的可能性的大小跟这种颜色球的个数有关系。在轻松愉快的游戏中,加深了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在学中玩,玩中学,学得有劲,玩得开心,增强了学习数学的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