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原理在审计中的应用
心理学原理在审计中的应用
心理学的一条基本原理是:人的任何一种行为都受一定的心理支配,有什么样的心理活动就表现出什么样的行为。审计是监督财政、财务收支真实、合法、效益的行为。在审计过程中,审计人员不仅要检查会计账目,而且要与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接触,审计实施结束后,还要作出审计评价,进行审计处理,因而必然会有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而作为被审计单位的有关人员,面对审计检查和审计处理等,也肯定会产生各种各样的心理活动。
认真分析审计人员和被审计者的心理过程,可以有针对性地沟通和交流,缓解双方不同的心理压力,从而促使审计人员精神振奋地投入工作,坚持依法审计,严格审计执法,维护审计成果;促使被审计单位正确理解并大力支持审计工作,授受审计监督,采纳审计建议,认真改错纠弊,积极改进工作。
因此,在审计中应用心理学原理,无疑将有助于进一步搞好审计工作。本文通过现实社会中存在的一些经济犯罪的心理剖析,来研究被审计对象的心理进而确定如何利用不同的心理效应,选择不同的审计方法。同时总结研究审计人员常见的心理压力及如何缓解这些压力,以更加健康的心理积极工作。若有不妥之处,敬请审计同仁和读者赐教指正。
一、 剖析经济犯罪心理及心理痕迹,认真查处经济犯罪案件
为了维护财政经济秩序,促进廉政建设,保障国民经济健康有序地发展,审计工作必须抓住重点,在查处被审计单位的违规违纪问题时,注意发现大案要案线索,认真查处经济犯罪行为。悉心研究经济犯罪的行为心理,将有助于审计人员对经济犯罪行为的查处。
(一)经济犯罪的心理剖析
任何一种行为的产生都要受一定的心理支配。经济犯罪,也是在受某种心理作用支配下引发的结果。
1、“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从众心理。持“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从众心理的人,是典型的实用主义者。他们信奉“有权不用,过期作废”、“人生在世,享乐二字”的信条,不择手段地利用手中的职权谋取私利。“权”和“利”是他们的“命根子”,只要有“权”就要有“利”,于是他们拼命争权夺利,哪怕是蝇头小利也决不放弃。他们一心追求个人享乐,被金钱、人情和美女所包围,思想上逐渐放松了警惕,从拒绝吃请到逢请必到,从接受一般礼品到收受巨额钱财,从小心翼翼到有恃无恐。
这种人把权力与私利画等号。认为现在不正之风盛行,干部中多少都有点问题的人多,真正清正廉洁的人少,大面积出现问题就法不责众,“别人能搞,我也无所谓,不为则自不为之。”今朝有权今朝用,过了这村没那店,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一旦无权无势,就会“人走茶凉”,不如趁现在手中还有权,捞上一把,为日后做点铺垫。
事实上,这种从众心理往往会形成一股浊流,泥沙泛起,使得意志薄弱者随波逐流,误人歧途。典型的例子是原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成克杰、原云南省省长李嘉庭等人。
2、“付出太多,得到太少”的攀比心理。攀比心理是现实生活中经济犯罪的一种普遍心态。他们的攀比,是横向比较,而不是纵向比较。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一部分地区和一部分人先富裕起来了。面对现实,少数公职人员心理极不平衡,在他们看来,自己学历不比别人低,能力不比别人差,努力不比别人少,而收入却与那些老板、“大款”相差甚远。为求得心理平衡,为了过上“大款”一样的生活,他们不惜以身试法,铤而走险。严重的心理失衡使他们产生强烈的攀比心理,总是想利用手中的权力来为自己谋取利益,千方百计地捞取好处,吃拿卡要,索贿受贿,私分国有资产,枉法循私,将“黑手”伸向其经手的巨额公款。
有的干部不比工作比待遇,不比贡献比享受。就在这种不正当的攀比中,比红了眼,比花了心,贪欲日渐膨胀起来。有些干部比来比去,越比越觉自己吃亏。尤其是一些工作资历较长者,艰苦奋斗几十年,日子过得紧紧巴巴的,觉得有一种失落感,看到有些人大把大把地花钱,过着灯红酒绿、纸醉金迷的奢侈生活时,心理更是不平衡。一旦失衡则心理变态,不择手段地捞取金钱,认为辛辛苦苦地干了大半辈子,过去光讲无私奉献了,至今名利无收,现在有条件有机会吃点、占点、捞点也无妨,胃口一开,则分外贪婪。
实际上,这是一种由攀比心理演化为一种补偿心理。很多老革命、老干部晚年出了问题,即被有的学者称之为“五九”现象,就是这种补偿心理酿就的悲剧。
3、“专横独断,鱼掌兼得”的贪欲心理。“人心不足蛇吞象”、“点金术”都是贪欲心理的形象描述。贪欲是一切贪利性犯罪的共有心态,是贪污贿赂等经济犯罪的共同心理,是走向犯罪道路的主要思想基础。具有贪欲心理的人,为了钱财,可以不择手段,采取各种形式,甚至冒着生命的代价,肆意收受贿赂、挪用侵吞公款。有的年轻干部随着职位的变迁,接触灯红酒绿的机会不断增多,他们有的成天忙于应酬宴饮,有的追求刺激寻欢作乐、沉湎于酒色,贪图一时苟欢而放弃原则,最终栽倒在钱和色的陷阱中。海南省东方市原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戚火贵涉案金额1400多万元,就是一个典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