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导入特点及方法研究 第5页
由于语文课堂导入的方法多种多样,所以,我们通过分析资料,调查问卷,结合自己的教学实践,总结出了以下几个学生比较喜欢的导入方式:
1.聊天导入式。
好的导语应该能排除学生紧张的心理,达到师生间的心理沟通。即:根据学生的心理状态及时排除学生的紧张心理。而聊天无疑是最好的选择,老师态度和蔼,象朋友似得与学生聊天,慢慢地将学生吸引到课文之中。如:在讲《谈中国诗》这篇课文时我是这样设想导语的:这篇文章是钱钟书面对一群外国人做的演讲,向外国人谈中国诗,所以主要借助比较的方法来谈中西诗歌的特点,在比较中,凸显中国诗歌独有的特点。为了让学生领悟比较的方法在生活中的意义和作用,我利用了当时班里有两对双胞胎的学生的例子。提问学生如何分辨出每天穿的一样,形影不离的双胞胎,学生们七嘴八舌“哥哥比弟弟瘦”,“姐姐比妹妹高”,然后再追问,在分辨他们的时候,主要借助什么样的思维方式,学生回答:“比较。”可见比较在我们认识事物,辨析特点,形成概念和影响的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自然引入新课。
通过这样的亲切交谈,一下子就消除了学生的紧张情绪,使学生活跃起来,自然而然地顺着老师的思路走,配合老师完成整个教学活动。
2.激情演讲式。
一般来说,中学教材所选的课文都是文情并茂的,对于阅历颇为单纯的中学生来说,不能一下子就有所领悟,尤其是那些内蕴较深,或因时代、环境的不同而易形成思想距离的课文,怎样才能让学生披文以入情、动情而入境呢?相比较而言,激情演讲是很好的方法。例如:魏书生老师在讲《周总理,你在哪里》时,就采用了这种导入法:
有这样一个人,全中国人民都觉得他是自己的亲人和朋友,他博学多才、对国防外交、教科文卫、工农商学兵各个行业都给予及时指导;他精力过人,在全国各地党委政府被夺权、公检法被砸烂、军队被严重冲击的情况下,他力撑危局,事无巨细都亲自处理;他廉洁一生,无儿无女无遗产,联合国破例为他的逝世降半旗致哀。
这样的演说,使学生很快沉浸在对总理的深情之中,一旦进入学习就更能体味其深挚殷厚的感情和荡气回肠的韵味了。
3.设疑激思(启发诱导)式。 这种导语符合亚里士多德所说的“思维是从惊疑开始的”这一观点。它一般以设问句、反问句的形式出现,目的是有意识地为学生创设问题情境荒凉而又无边无际以启发学生积极思维,当他们的思维由集中前的茫然状态转变为惊疑后的思考时,便能引起高度的注意力和学习兴趣。上海市特级教师于漪老师在讲《念奴娇·赤壁怀古》时是这样激思的:
有一件这样有意思的事,音乐家想把这首词谱上曲子,作为《话说长江》主题音乐会的歌曲,但他们嫌这词太长,于是有人提议浓缩一半,当他们向几位诗人提出要求以后,诗人们哈哈大笑:“怎么?把东坡的《念奴娇》改短?这可是千古绝唱呀,别说减一半,谁改得动一个字?”那好吧,今天咱们便来学学这千古绝唱的《念奴娇》,看看是不是一个字都不能改?
这样的导语使学生兴趣大增,思维一下子就被调动起来了。黄全愈博士在他的《素质教育在美国》一书中有这样一句话:没有提问就没有回答,一个好的提问比一个好的回答更有价值!同样的道理,只有巧设“疑”,才能更激“思”,也只有“思”被真正激起了,老实的目地才算达到了。否则,“疑”设的不好,学生只会疑上加疑,从而阻碍教学的进度。又如,于漪老师在讲鲁迅的小说《孔乙己》时,也采用了这种方式:
有人说,古希腊的悲剧是命运的悲剧,莎士比亚的悲剧是人物性格的悲剧,易卜生的悲剧是社会问题的悲剧。看了悲剧,我们便会流下泪来。《孔乙己》这篇小说写了孔乙己悲惨的一生,可我们读了以后,眼泪不会夺眶而出,而是感到内心一阵痛楚。那么,孔乙己的悲剧,到底是命运的悲剧、性格的悲剧、还是社会问题的悲剧呢?
上一页 [1] [2] [3] [4] [5] [6] [7]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