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教学贵在有“我” 第3页
史铁生以对人性的洞察和至囿至慈的宽容,对苦难做出了一种迥异于世俗的理解:他发现了苦难也是财富,虚空即是实在,而生存不仅需要勇气,更需要选择,需要承担责任与义务。他由个人的严酷命运上升到对整个人类的生存困境的思考,于是,他的散文便超越了一己的悲欢,具有一种阔大的精神境界和人性内涵。
这样的解读才是读者对文本的再创造,是有思想有情感的解读。教师要教学生,需自己先从文本中读出自己的感受,自己的见解。《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教师、学生、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在学生自主阅读,进行个性化的文本解读的基础上,教师应引导学生准确把握文本的价值取向。这就决定了教师进行文本的解读,不是作为一名普通的读者,而是引导学生进行文本解读的引领者。
三、学中有“我”
教师对文本的研习是二度创作,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进行阅读,获得自己对文本新的体会,也就是对文本的三度创作。阅读不应完全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教师应该指导学生进行有效性阅读要注意引导学生感受文本、体察自我的能力。学生阅读文本时要进入文章的情境并根据已有的经历经验来创设新的情境理解文本。《语文课程标准》认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教师、学生是阅读教学中人的资源,文本是阅读教学中物的资源。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要珍视和鼓励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最悲哀的阅读是臣服于他人的解读,吞咽着别人咀嚼过的文字的麻木。帕斯卡尔说,“人是一根会思想的芦苇”,虽然它十分脆弱,甚至一滴水就能将他折断。但因其会思想,会追问我为什么活着,我为什么存在,所以脆弱如芦苇的人才获得了做人的价值和尊严,才得以超越琐屑与平庸,翱翔于壮阔的精神天宇之中,并使生命变得强健有力,发出人性的迷人光泽。学生散文的美在于进入文本的哲思而非跳出文本的麻木接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