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音乐教育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缺少的内容,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教师在教学中要运用灵活的教学方法,诱发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培养学生丰富的想象力;创设一定的教学情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创造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来培养他们的创新能力。本文从诱发思考、创设情境、营造氛围、注重鼓励等几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方法与途径。

   关键词:创新能力、想象、发散思维、创造潜能

   正文:

   “创新”一词早在《南史·后妃传·上·宋世祖殷淑仪》中就提到过,是创立或创造新东西的意思。1913年美国著名战略研究专家爱弥顿发表了《知识创新:共同的语言》,认为创新是指思想产生、深化、交流并应用到产品中去,使企业获得成功,国家经济增强,社会取得进步。创新教育,是指通过对中小学生施以教育的影响,使他们作为一个独立的个体,能够善于发现和认识有意义的新知识、新事物、新方法,掌握其中蕴涵的基本规律,并具备相应的能力,为将来成为创新人才奠定基础。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全党、全国人民共同努力,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创新型国家。显然,创新型国家的建设,需要具有各种专业知识的创新型人才。要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学生,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责无旁贷。音乐教育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是基础教育的组成部分,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内容,是实施美育的主要途径之一,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阵地。音乐教师的任务之一就是要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我作为教育工作者来谈一谈在音乐教学中是如何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

   一、诱发思考,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

   想象是思维活动中最有活力的一个方面,想象力被称作创新活动的核心动力。要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离开想象不可能取得成效,想象有利于打破思维定势,开启学生的创新思维。国外对创新能力的培养一直非常重视,尤其对提高受教育者的创新积极性方面做得很好。例如美国第一个乘坐宇宙飞船上天的宇航员,早在孩童时就有“到月球上玩玩”的想法。有一天,当他把这一想法告诉妈妈时,得到的回答是:去玩玩可以,但不要不回来,否则,妈妈会想你的。这一例子告诉我们,我们要像那个孩子的母亲一样,来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使受教育者的创新积极性不受压抑。

  创造离不开想象,创新必须以想象为基础。“想象是创造的先导,是从模仿到创造的阶梯。”只有丰富学生的想象,学生的创造能力才能得到较好的发展。亚里士多德指出:“想象是一切创造活动的源泉。”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音乐的想象是通过声音来完成的,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想象能力要注意情节、激发兴趣、营造想象空间。如用准确优美的动作示范,生动形象的语言描述,引导学生想象或利用原型启发,诱发思考,促进学生的想象。例如:我们在欣赏《沃尔塔瓦河》时,我先放了两遍音乐,第一遍我先让同学们认真听,感受音乐。第二遍我让大家闭上眼睛,根据音乐的强、弱、快、慢所表现出来的内容,让大家去想象。听后,我就问:“根据你们听到的,你们想到了什么?”有的同学很兴奋地说:“我想到了小溪在静静地流着,穿过大山后变成了一条宽广的河流。”这位同学说完之后,其他的同学也都跟着说起来。接着我又一段一段的来放,并每听完一段就停下来,让同学们根据想象给这段音乐加上标题。我把同学们说的标题写在了黑板上,把书上分析的结论也写在了黑板上,两者一比较,同学们高兴地手舞足蹈,因为同学们说的比书上分析的更准确﹑更完美。由此可见,丰富的想象可以激活大脑的思维,使其处于高度兴奋状态、产生灵感,而灵感是创造性表现的前提。

   二、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发散思维

   发散思维就是让从事创新活动的人们把自己的思路扩散出去,多角度、多层次、多方位的去寻找问题的答案,以达到解除束缚、开拓思路、扩大视野的目的。发散思维具有多端性和灵活性两大特点,在音乐教学中创造一切可能的机会和条件,创设一定的教学情景,激发学生大胆探索,引导多向思维。如让学生先实践后总结归纳,让学生在实践中去体会、思考、发现解决问题的途径。再如通过设疑、设问等手段,也会获得较好的效果。例如:《山歌好比春江水》是一首壮族民歌,我在教唱这首歌曲时,为了让大家学习更有兴趣,我搜集了几首不同地区的民歌,在课堂上为学生播放与歌曲相关的民俗风景录像,学生在观看美丽如画的景色的同时欣赏优美动听的歌曲,之后让同学们从歌词的长短﹑歌曲各自所表现的内容等方面总结民歌的特点。教师再对他们的回答进行归纳总结,这样就能够促使同学们从多方面去思考,进而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