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厌学的原因浅析

孩子厌学的原因浅析
我有一个孩子,今年七岁,刚上了一年级。在学龄前,他是一个聪明好学、勤思好问的儿童。他对书籍和周围世界都有着狂热的兴趣。先说他对书的热爱。学前,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得到心爱的书,无论是节日还是生日,他选择的礼物都是书。我给他买过很多书,各种优秀的幼儿期刊,系列绘本故事,童话,科普等。每一本书到手都是充满激情要一口气读完(最开始不识字就由我带读),有时连吃饭睡觉都顾不上。用他自己的话来说就是“我读起书来时,其他一切都会忘记的。”每读完一本书他都要热情地向我们陈述书的内容,表达他看书的感受,反复地陈述书中那些他感到新奇有趣的情节。期刊中有很多要求动手的小制作小实验,每读到这些他就会自己动手制作或实验。他最兴奋的时候就是将自己亲手制作的小玩意送给我们和朋友,让大家分享他的劳动成果。每当这样,他都会充满期许和自豪地说“你看我的制作漂亮吧” 有一次,不知他从哪本书学会了鲜花保鲜技术,他兴冲冲从花园采回一枝玫瑰,技术处理后插在花盆,他告诉我这样可以使花延长好几倍的生命。他每天都热情地观察花的变化,我建议他记录观察结果,于是这些就成了他欣喜而自觉的表达。结果这枝花存活了整整20天才萎去。孩子为自己的成功两眼放光,兴奋了很久。读书,观察,动手,实践成了孩子最有趣的游戏。再说他对周围世界的热爱。他对周围世界的一切哪怕最为平常的现象也常常感到好奇,比如说下雨时为什么路的颜色会改变;为什么黑色的煤炭烧出来的火是蓝色而白色的纸烧出的火却是黄色的;为什么纸船浮在水上而马铃薯掉到了水底;为什么有的泥土是黑的而有的泥土是黄的……他对一切好寻根究底,为此,我为他买了《十万个为什么》、《蓝猫3000问》、《聪聪科学绘本》等书。孩子如饥似渴地读着这些书,希望从书中找到所有疑问的答案。读了这些书,孩子关于周围世界的思考和探究更多了,兴趣更浓了。 论文范文
http://www.chuibin.com

  然而上学后一切都改变了。孩子并没有随着知识的增多而变得更好学,而是对学习一天天冷谈起来。在一年一期还基本能主动地完成学习任务,到了一年二期就变得被动了,数学老师反映孩子上课注意力也不集中了,经常和旁边的同学玩小动作,作业也变得马虎,以前他的作业可是全班的典范,经常贴在公布栏。我和孩子认真地进行了交流,问他是不是功课遇到麻烦了,孩子说不会认钟表和人民币,感觉学习很枯燥,每天就是做题。认识钟表和人民币涉及到了单位的换算,可能孩子没理解。为此,我给他买了一套数学启蒙书,书以形象的图画来解释各种数学概念,如算式、集合与分类、对称等,孩子学了一段时间后觉得数学没那么难了,也有趣些了。但这并没有使孩子对学习的态度有什么改观。到了一年二期结束,孩子的成绩还是满分,但孩子对学习的兴趣却降到了零点!暑假作业要反复催促才去做。至于课外书,根本就不愿意读。暑期来临,我特意为他买了一批书,都是根据他的阅读兴趣和取向精挑细选的,然而孩子看到这些书却像看到过期的处理品一样,压根不愿问津。如果你督促他读书,他就会磨磨蹭蹭好一阵子才拿起书,可是一摊开书就开始呵欠连天,不管刚开始时精神多么好都这样。有时候我问他为什么现在那么不爱看书呢,孩子竟然回答:“为什么要看书呢?看书有什么用呢?”这跟学前是多么的不同啊,我记得在学前有一次他是这样向我描述的:“知识是最宝贵的,知识好比大山,可以盖住一切;知识就像大海,可以吞吐一切。”对这样哲理性的表达我当时都感到惊讶!可是现在他对知识、对书籍是如此的冷谈!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呢?为什么那么好学的孩子才上了一年学就如此地厌倦学习了呢?为什么一个总打双百分的孩子却对学习这么不感兴趣呢?为什么孩子学前时熊熊燃烧着的对知识的渴求的火花那么快就熄灭了呢?

  通过对孩子学前和上学后学习情况的分析,我得出了如下结论:

  孩子厌学的根本原因是上学后知识脱离了孩子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儿童想要好好学习的愿望,是跟他乐观地感知世界(认识周围世界,特别是自我认识)不可分割的。”(《给教师的建议》54条)“充满乐观情绪的自我认识是儿童渴求知识的前提条件。要培养这种乐观的自我认识,就要使儿童通过亲身体验认识到:知识能变成他的思维和劳动的工具,他可以通过运用知识来表现自己的智慧,表现自己的为人。”(《给教师的建议》54条)学前孩子好学是因为他每看一本书都能发现新奇有趣的东西,所学的东西能够用来交流,用来实践,如手工制作和鲜花保鲜实验,在运用知识的过程中孩子能够体验到一种成就感,:自己对世界的认识增多了,思想变得丰富了,脑子变得聪明了。在这里,知识真正成为了孩子精神生活的因素。然而上学一年来的学习却没有给予孩子这种体验,而是让他感到枯燥和乏味。孩子学了很多词,背了很多课文,却不能运用起来,孩子不会用它来组词,不会用它来创作,表达自己的思想。为什么会这样呢?因为学校片面地追求分数,却不注重发展孩子的能力。这就导致老师要求孩子掌握知识,就是为了考试时能正确答题,因此他对学生提出的唯一任务就是:识记,保持,再现。而没有引导孩子自己去发现知识,理解知识。这样知识往往变成了不能移动的重物,知识被积累起来似乎是“为了储备”,它们“不能进入周转”,在日常生活中得不到运用,而首先是不能用来去获取新的知识。最终的结果就是:“知识脱离了学生的精神生活,脱离了他的智力兴趣。掌握知识变成了毫无乐趣可言的事,变成了为知识而知识。”(《给教师的建议》51条)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