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儿厌食多脾阴不足 第2页

 (2)社会因素的影响

  这些年来,我国独生子女在人口中的比例扶摇直上,他们在卫生、照顾等方面条件相对优越,罹患传染病、地方病者为数较少。但是,由于“笼中乌”式的生活和锻炼相对缺乏,以及不具备与小伙伴一道进食这种促进食欲的心理条件,产生消化分泌功能不足者,显著多于非独生子女。美国儿童心理学家鲍汉诺曾调查独生子女356名,其中食欲不振、消化分泌功能不良、体重不足者194人,占被调查数的54、5%[12]。德国小儿临床医学家荣格系统计独生子女264名,其中厌食兼具肌肉不发达、身体消瘦、体重过轻、大便秘结等症的77名,占厌食患儿的55.55%[13]。根据盂氏关于“消化分泌功能不足多偏脾胃阴虚”的观察结果[14],以及前述脾阴不足概念,上述症候均可归属中医“脾阴不足”范畴。

  (3)自然环境的污染

  随着现代科学、工业的发展和一些人为的破坏,农作物上化学药品的滥用,大自然中化学成分不断改变,生态平衡有所失调,共同造对人体的危害,包括戕伤脾脏濡运功能,影响脾脏燥湿之平衡,其偏于湿者损伤脾气,偏于燥者则暗耗脾阴。乐山市人民医院江尔逊主任医师诊断室近年收治的患者中,“兼见脾阴不足者占有相当的比例”。

  (4)辩证思路的乏新。近年来,小儿厌食虽日引注目,但深入的探讨尚属不足;又因补气健脾或多或少见效,人们常常乐于沿习古治,很难循“有效”途径去寻觅难愈的根源。正如魏玉璜所指出:“热补药谓之劫剂,初劫之而愈,后反至重,世不知此,古今受其害者可胜数哉!”[15]

  基于上述,小儿厌食脾阴不足,现代有所增加。充分认识小儿厌食多脾不足,创拟更切本证的治法方药,是当今面临的一个重要课题。

  3.临床辨证

  小儿较长时间见食不贪,见食而烦,其至拒食者,诊为小儿厌食。小儿厌食出现运化升清的功能失调,症见食少纳呆,或食后腹胀,精神不振,面色萎黄,唇色或淡或黄,大便不调,易于汗出者,定位在脾。其中,呈现倦怠乏力,形体消瘦,皮肤干燥,烦满,手足烦热,口干不欲饮,舌淡红少津,舌苔润或腻,脉濡微数,即属小儿脾阴不足。临床上,一些厌食患儿阴阳偏重的症状不甚明显,可以寻以下佐证:vb抽奖管理系统论文+源码+文献综述+开题报告+任务书

  (1)参病因、病史:素喜炙热香燥,多有思念、沉闷;发病缓慢,病程较长。[16]

  (2)参治疗:厌食虚象明确,运用补脾气、养胃阴等法治疗乏效,或初效而后反加重。[17]

  (3)参特殊体征和检验值:手指螺纹略有突起之状,手心热高于正常皮温0.79~1.14’C,颧髎皮温32.89士1.71’C,内劳宫皮温34.16士1.33;其他部位皮温均属正常[18],患有冻疮或上年有冻疮史;手指边尖呈现角质化[19]。此外,南京医学院魏睦新等的实验研究表明:脾阴虚患者唾液淀粉酶活力差的正值阳性率下降,红细胞乙酰胆碱脂酶活力升高[20],血漿cAMP/cGMP比值上升,血浆总蛋白及IgG降低[21],这些客观病理学改变,有助于小儿厌食脾阴不足证的确诊。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