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诸城琴派的立调体系与转调方法

旋宫,即旋相为宫,是我国民族民间音乐中的一种转调方法。我国古代音名中的十二律,每一律都可以轮流为宫一次,并在此基础上,产生一组相应的音列,这种方法,谓之旋宫。例如:以黄钟为宫音,所组成的音列或音阶,谓之黄钟宫;以大吕为宫音,所组成的音列或音阶,谓之大吕宫;以太簇为宫音,所组成的音列或音阶,谓之太簇宫等等,余此类推。

  这种旋宫手法,起源极早,从古至今,一直没有停止过使用。在明代刊行的琴学论著《琴书大全》中就有着详尽的记述。从今天的角度讲,宫音好比现在首调唱名的“do”。它包括两方面的涵义,一是某调音阶的调首名;二是C宫调式的主音。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我国古代十二律的名称为:黄钟、大吕、太簇、夹钟、姑洗、仲吕、蕤宾、林钟、夷则、南吕、无射、应钟。若以宫在黄钟律上定音(如下图示),那么其他相应的音就是商——太簇、角——姑洗、徵——林钟、羽——南吕。这个音列或音阶便称为黄钟宫;若将宫音从大吕开始,则其他相应的音就是:商——夹钟、角——仲吕、徵——夷则、羽——无射。这样组成的新的音列,便称为大吕宫。依此类推。

  五声音阶中的每一个音(宫、商、角、徵、羽)均可旋转于十二律上,这样可产生六十个调;而七声(加入变宫、变徵)旋转于十二律时,则可产生八十四个调。在古代,民族民间音乐需要转调时,就是运用旋宫这种手法。为清楚起见,可参看下面图中所示:

  图中的大圈为十二律的名称,大圈以外标以现在所用的对应音名,中圈为七声(加变宫、变徵)音名,它可以顺时针转(也称右旋),也可以逆时针转(也称左旋),现在,宫在黄钟位置,其他各音一目了然,便是黄钟宫,或称黄钟均,如果需要转调,即将中圈中的宫音一转,(左转右转均可)对正某律,便可产生新调,而其他相应各音的位置也就非常清楚了。

  旋宫转调,在民族器乐中应用极为广泛。现在,重点就古琴的旋宫转调问题谈点意见。

  古琴的立调体系,自明、清以来大体分为两类:一类是以三弦为宫,五音命调的方法。即以三弦为宫的调子称为宫调;以三弦为商的调子称为商调;以三弦为角的调子称为角调,余此类推。另一类是以一弦为宫,以均命调的方法:即以一弦为宫的调子称黄钟均;以一弦为商的调子称无射均;以一弦为角的调子称夷则均;以一弦为徵的调子称仲吕均;以一弦为羽的调子称夹钟均。

  山东诸城琴派的立调体系,采用的是两种立调体系相折衷的办法:即以三弦为宫,以律吕命调的方法。也就是说,以三弦为宫的调子称黄钟调;以四弦为宫的调子称太簇调;以五弦为宫的调子称仲吕调;以一、六弦为宫的调子称林钟调;以二、七弦为宫的调子称无射调。

  黄钟调为古琴的正调(相当于F调)七条弦序为:5612356。

  假如要改转一、六弦为宫的林钟调(C调),就需要“慢宫为角”,即将三弦原调的宫音慢一律(即降半音),而成新调的角音,七条弦序便成了:1235612,这样,就由原来的黄钟调(F调)转成了林钟调(即C调)。

  反之,林钟调如果需要转成黄钟调,只需要紧三弦一律(升半音),即“紧角为宫”,于是便回到了黄钟调。

  假如要由正调改转五弦为宫的仲吕调,就需要“紧角为宫”,即将五弦原调的角音紧一律(升半音)而成新调的宫音,七条弦的弦序便成了:2356123,这样就由原来的正调黄钟调(F调)转成了仲吕调(bB调)。

  反之,仲吕调如果需要转成黄钟调,只需慢五弦一律,(即降半音),也就是“慢宫为角”,于是就转回黄钟调。为清楚起见,特列表如下:

  宫音音高FCbBGbE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