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音韵的构成 第2页

中国诗歌音韵的构成 第2页
 【摘 要】诗歌的音韵指的就是诗歌语音的音乐性,它主要是由平仄、押韵和节奏三个因素构成。四声的调配合成了平仄,韵脚的往复组成了押韵,音顿的排列形成了节奏,它们以音节为原料,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照应,共同酝酿出了诗歌和谐的音韵。而正是这和谐的音韵才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而这种音乐效果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强烈,形象刻画更加鲜明,艺术感染更加有力。

  【关键词】音韵;平仄;押韵;节奏

  我们知道,诗歌是以有选择、有组织的形象化语言作为客观媒介的。而语言则是“以语音为物质外壳、以词汇为建筑材料、以语法为结构规律而构成的体系。”【01】(P1)如果诗歌语言离开了语音这个物质载体则将无以存在。因此,语音是诗歌语言存在的必需要素。而语音作为诗歌语言的物质载体同样又具有音乐声音的物理要素,比如音高、音长、音强、音色等。也就是说,诗歌语音除了具备语言的性质外,同样又具备音乐的性质。而所谓的诗歌的音韵就是指的这种诗歌语音所具备的音乐性,也就是指的是诗歌语言中各单个的音节(汉语一个汉字为一个音节)或一定的音节组(每一个节奏单位的音节的数目)相互照应时所产生的音乐性质;它具体体现于诗歌字音的声母、韵母及声调的变化上(注:韵母的“韵”是一个语音名词,指的是字音中声母以外的部分;而音韵的“韵” 是一个群体概念,则指的是有组织的音乐性秩序。)。

  美国著名的语言学家萨丕尔在他的《语言论》一书中曾研究了汉语诗歌的音韵特点。他在和欧洲语言比较中认为:“汉语的诗沿着和法语差不多的道路发展。音节是比法语音节更完整,更响亮的单位;音量和音势太不固定,不足以成为韵律系统的基础。所以音节组——每一个节奏单位的音节的数目——和押韵是汉语韵律的两个控制因素。第三个因素,平声和仄声(升或降)音节的交替,是汉语特有的。(《语言论》P.205)”【02】

  由此可看,汉语诗歌语音的音乐性即音韵主要是由平仄、押韵和节奏这三个因素构成的。而正是这三者有机地构成,共同地作用,才酝酿出了诗歌和谐的音韵。和谐的音韵使得诗歌产生了一种悦耳动听的音乐效果,进而这种音乐效果又使得诗歌的情感抒发更加强烈,形象刻画更加鲜明,艺术感染地更加有力。

  一 平仄

  所谓平仄主要指的是汉语字音声调的区别,其作用在于造成音韵的和谐。声调肇始于南朝宋齐之间,指的是发音过程中音高和音长的变化。古代汉语的声调,指平、上、去、入四个调类,“平”为平声,“上、去、入”为仄声。现代汉语的声调则指阴平、阳平、上、去四个调类,“阴平、阳平”为平声,“上、去”为仄声(王力先生的建议)。古代诗歌研究者经过长期的多方面研究和探索发现,平和仄的区别体现在音长和音高的变化上:“从我国有些地区的吟诵实践来看,平声字一般读得低一点、长一点,仄声字一般读得高一点、短一点。这样,首句吟诵起来,‘平平——仄仄——平平——仄’,音高的‘低低——高高——低低——高’,音长的‘长长——短短——长长——短’,如此很有节奏地交替出现,就自然地形成了抑扬顿挫的鲜明节奏。”【03】(P40)由此,沈亚丹认为:“平仄既形成了短音与长音的对比,同时也形成了高音与低音的对比,和英语诗歌中的音尺(meter)以及音步(foot)功能相近。”【04】(P63)在这里,沈亚丹显然把现代诗歌中的各个音步或音尺(也可称之为音组或顿)的抑扬功能等同于古代诗歌中的各个单音节的平仄功能了。

  进而,笔者也产生了一个不成熟的想法(可能片面肤浅),那就是:古代汉语多为单音节,而各个单音节的声调又形成了各个单平声或各个单仄声(或者认为是各个单长音或各个单短音,各个单高音或各个单低音),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古代诗歌的平仄声律;而现代汉语多为音节组(双音节和三音节最常用,单音节、四音节甚至还有五音节等则用的较少),而各个音节组的声调组又形成了各个抑音组或各个扬音组(或者认为是各个长音组或各个短音组,各个高音组或各个低音组),它们组合在一起就构成了现代诗歌的抑扬音律。也就是说,现代诗歌中的各个音节组的声调组所形成的抑音组或扬音组的功能就相当于古代诗歌中的各个单音节的声调所形成的单平声或单仄声的功能,那么古代版的诗歌平仄声律也就转化成了现代版的诗歌抑扬音律了。因此,现代人们讨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论诗歌时,古代的常涉及平仄,现代的则涉及抑扬。当然,古代诗歌中的音节组所造成的平声组(平平结合)或仄声组(仄仄结合)也会产生抑扬功能的。在这儿,笔者不再深谈了。

  自从齐梁之间沈约的《四声谱》问世,一直到新诗诞生之前,中国古典诗歌的语音声调主要是借助平仄相间的搭配原则组织起来的。平仄相间的搭配原则就是寓变化于整齐中。诗人们将平仄按一定的间隔有规律地交替和重复,就有了声调的高低升降、长短疾徐,形成了抑扬顿挫的节奏韵律,使得声调更加和谐优美,使得诗句更加动听悦耳,极大地丰富了诗歌的音韵效果。这就是沈约所说的“若前有浮声,则后须切响。一简之内,音韵尽殊;两句之中,轻重悉异。” 【05】(P150)这样,才能“宫羽相变,低昂互节”,从而体现出音乐性的审美特征;当然,对于思想内容的表达,无疑也增添了强劲的艺术力量。平仄的使用,使得中国古典诗歌在长期创作实践中,大致形成了以下规律:“在律诗中,每两个音节(即两个字)构成一个节奏单位;因为五言和七言都是奇数,最后一个音节自成一个节奏单位。”【06】(P55)并一直延续到现代新诗诞生之前。虽然古典诗歌严格的平仄规律受到一些后人的指责和反对,但它所创造的音韵功效是不可抹煞的,这也是后人需要值得学习和借鉴的地方。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