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诗歌音韵的构成

中国诗歌音韵的构成
四声的调配合成了平仄,韵脚的往复构成了押韵,音顿的排列形成了节奏,它们以音节为元件,相互交融,相互依托,相互照应,共同搭建起了诗歌和谐的音韵大厦。当然,诗歌和谐的音韵大厦除了平仄、押韵和节奏三大定型主体外,修饰手段的增添点缀之功也是不可少的。古代诗歌的修饰手段有双声(如伶俐、仿佛等)、叠韵(如逍遥、阑干等)、叠音(如轻轻、悠悠等)、象声(如关关、呜呜等)等等;现代诗歌的修饰手段则又增添了反复、排比、回环、顶针等等。由于众多的修饰手段加盟于平仄、押韵、节奏三大骨干体系,愈加使得诗歌和谐的音韵大厦熠熠生辉、灿灿夺目了。但是,我们必须明白,诗歌的音韵尽管再多辉煌,终究要受制于语义的,因为“音韵须是意义的回声。”【36】(P107)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01】 胡裕树:《现代汉语》,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

  【02】【36】王宏印:《新诗话语》,百花文艺出版社,2007年。

  【03】【06】陈少松:《古诗词文吟诵研究》,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7年。

  【04】 沈亚丹:《寂静之音——汉语诗歌的音乐形式及其历史变迁》,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年。

  【05】 王先霈,胡亚敏:《文学批评导引》,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年。

  【07】【18】【21】【22】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上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

  【09】杨匡汉,刘福春:《中国现代诗论(下编)》,花城出版社,1985年。

  【08】【19】潘颂德:《中国现代诗论40家》,重庆出版社,1991年。

  【10】【11】【14】【23】吴思敬:《诗歌基本原理》,工人出版社,1987年。

  【12】 陈伯海:《中国诗学之现代观》,上海古籍出版社,2006年。

  【13】 薛世昌:《现代诗歌创作论》,吉林大学出版社,2008年。

  【15】 吕晴飞:《新诗用韵手册》,中国妇女出版社,1987年。

  【16】【20】【25】王郊天,陶型传,沈茶英:《新诗创作艺术谈》,江苏人民出版社,1982年。

  【17】 雷·韦勒克,奥·沃伦:《文学理论》,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84年。

  【24】 [美]艾·阿·瑞恰慈:《文学批评原理》,南昌:百花洲文艺出版社1997年版。

  【26】【29】【31】【32】【33】朱光潜:《诗论》,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

  【27】【28】袁行霈:《中国诗歌艺术研究》,北京大学出版,2008年。

  【30】 黑格尔:《美学(第三卷)》,商务印书馆,1981年。

  【34】林 庚:《林庚诗文集(第二卷)》,清华大学出版社,2000年。

  【35】 骆寒超:《20世纪新诗综论》,学林出版社,2001年。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