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扬子鳄种群现状分析
我国扬子鳄种群现状分析
(一)种群现状
1 扬子鳄的自然栖息地、繁殖和生存能力
1.1 扬子鳄自然栖息地的类型
扬子鳄自然栖息地主要有两种类型:山地丘陵的山塘、水库类型。这类栖息地地势较高,交通不便,植被茂盛,有利于鳄的栖息繁衍。但易受干旱,以致经常迁移,幼鳄成长亦较为困难,因此,每一个有鳄的塘口,一般只有1~2条鳄栖息其中;长江沿岸的圩区沟塘类型,这类栖息地人口稠密,地势低洼,系开发较早的耕作区,人为活动频繁。由于鱼、虾、田螺、河蚌及家禽等食物较为丰富,故为扬子鳄良好的栖息繁衍环境,人们常可见到有鳄群活动。因此,要注意对群众进行爱鳄和保护鳄的宣传教育,特别是关于慎重使用农药的教育;在
产卵季节要对繁殖区、鳄卵及所孵化的幼鳄实行重点管理。1.2 1994年,相关研究者分别在郎溪县的章村、南陵县的长乐、宣州市的峄山和夏渡见到4窝鳄卵,其中3窝共孵出幼鳄47条,另一窝孵出8~10条鳄。而在具有多年产卵历史泾县的岩潭和中桥,南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陵县的楂林及宣州市的红星均未见鳄卵。学者们估算,保护区内鳄种群的出生率约为8 % ,最多不超过10 %。对保护区成年鳄的观察,它们占种群总数的55 %以上,其种群年龄锥体为基部狭窄顶部较宽,表明该种群的死亡率大于出生率。1991年的大水灾和1994年的大旱灾都增加了鳄的死亡,特别是幼鳄的死亡率最高。澳大利亚鳄类专家Crahame在对淡水鳄和咸水鳄野外保存状况进行研究后,提出其保存率仅为1 %(L td ,1989)。由此可见,尽管扬子鳄自然保护区多年来采取了一系列的保护措施,诸如制定核心保护区,从繁殖研究中心向野外投放种鳄等,使野外鳄的种群数量比13年前有较大幅度增加,但其生存形势仍然十分严峻,这是绝对不容忽视的。
2.野生扬子鳄种群现状概述
1999年相关学者在26个地点对扬子鳄的种群状态做了调查,发现共有9个地点实际观察到共23条扬子鳄,有7个地点发现有扬子鳄存在的证据(新鲜爪印、活动痕迹等) ,另10个地点未发现有扬子鳄存在的证据。估计这些区域总计有约75条扬子鳄,现存最大的野生扬子鳄种群有10~11个个体,共有4个地点存在这样的野生种群。26个调查点中的24个水塘(另2个是河流的一部分,难以分界,未计算在内)总面积约58. 5hm2 ,由大大小小的57个水塘组成。故扬子鳄的平
均生态密度为1. 28条/ hm2。在2000年调查的18个地点中,有4个地点实际观察到共9条扬子鳄,其中有11个地点1999年调查过的,在这11个地点中,有3个地点看到了8条扬子鳄(不包含同年9月份中桥野外孵化成功的17条幼鳄) ,另有8个地点发现有扬子鳄存在的证据(表2)。11个地点的总面积约30. 81 hm2 ,由大大小小的30个水塘组成。故扬子鳄的平均生态密度为1. 79条/ hm2。2000年8月,对靠近安徽省广德县的浙江省湖州市长兴县可能存在野生扬子鳄的地区进行的调查表明,该地区2000年未见野生扬子鳄实体,但根据当地居民反映的情况估计该地区可能有1~2条野生扬子鳄生存。依据两年的调查结果,安徽省野生扬子鳄总数估计在145条,其中数量最多的地点是泾县,有42条,最少的地点是广德县,为12条。野生扬子鳄种群已明显分为至少18个数量不等且个体数量十分稀少的地方种群,其中数量最多的保护点为泾县的中桥,有21条野生扬子鳄(含2000年9月份野外孵化成功的17条幼鳄)。数量最少的地方种群为泾县岩潭、宣州杨林,各为1条。这些地方的扬子鳄已无法繁衍种群,濒于灭绝,急需人工恢复基因流,以保护可能存在的稀有基因。事实上在安徽扬子鳄国家自然保护区的13个保护点中,有3个保护点已无野生扬子鳄生存。
3.繁殖研究中心鳄的现状(以安徽省扬子鳄繁殖研究中心为例)
3.1扬子鳄的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