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人文教育的现状与对策探析 第3页

通过对部分小学生的访谈得知,目前学生读得最多的是卡通书、漫画书,其次读得较多的是父母要求看的作文选、与教材配套的教辅读物。其中对卡通书、漫画书的沉迷程度远远超过了我的想象,他们对其中的人物,说起来是津津有味,头头是道。人文知识是培养儿童人文精神的基础,教育者在充分挖掘学科教材中蕴含的人文知识基础上,根据小学生自身的特点,有意识的提供富有人文精神的卡通、漫画、童话故事、人物传记、少年小说、世界名著缩编本等阅读材料,而且围绕“读书”,可以创设一系列的活动,如:小学生札记,剪报,设置识字卡等等,在阅读中汲取、接受来自政治、经济、法律、道德、宗教、艺术等众多文化氛围的熏陶,在对人类精神财富的了解和感悟中,充实和丰富学生的精神文化生活,将人文教育与学科教学,课堂教学和课外活动有机地结合起来,并深入生活现实,发掘并吸收所获取的人文知识,来提升小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关注小学生的生活实际,开展实践活动,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

人文素质最终是体现在小学生的外在行为,在我市一些小学的访问调查中,我注意到这样的一个现象:小学生在课堂内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情况和在生活中对人文知识的认知情况存在不一致性,究其原因,学生习惯了思考课堂需要的答案,而不是从生电加热炉温度控制系统的设计活中寻找真实的答案!学校教育要走出人文教育的困境,就应该走进学生的生活。

“生活即教育,社会即学校”的命题,这是陶行知老先生早在20世纪初,就提出的命题。“生活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教育,教育必须同生活相联系、相一致,通过生活来进行,以满足生活向前、向上的需要”,这种来自现实生活的人文教育比在学校的教育更深刻、更直接、更持久。学校开展丰富多彩的富含人文气息的实践活动,既可以拓展人文教育的空间,又可以让学生们走进生活,实实在在的了解人文,感悟人文,提高人文教育的实效。

(三)以校园文化为载体,建设良好的人文环境,渗透人文教育

人文素质的养成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良好的人文环境的熏陶。学校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人文环境,开展校园文化建设,创造一个积极、健康、向上的氛围,优化育人环境,创办丰富多彩的校园文化。包括人际关系环境、自然环境和活动环境等。加强校园文化建设,旨在通过各种教育活动,使人类优秀文化的精神内核转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修养,从而成为维系人类社会的生存与发展的重要因素。校园整洁漂亮,标志性建筑物、自然风景和优雅的人文环境、随处可见人类先驱的名言、头像以及同学们的作品、教师的脸上的慈爱与睿智、学生身上洋溢的勃勃生机、同学之间礼貌、友爱……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态文化,走进这样的学校,让人感觉扑面而来的是一种浓浓的人文氛围,学生会在不自觉的状态中自然而然地受到教育和启迪。

(四)以教师自身的人文修养,赋教育过程于人文性

教师作为教育活动过程的主要承担着,负有“引导别人走正确的道路,激发别人对真和善的渴求,使别人的素质和能力得到最高的发展”。学生负有什么样的精神,教师是最关键的因素。人文精神缺失的问题,不仅仅是在学生身上,教师同样也存在缺失的问题,而且人文教育师资薄弱,明显滞后于素质教育的要求。人是互为环境的,每个人的生活对别人来说,都是每天反复灌输的好的或坏的样板,教师充满人文精神的言谈举止、行为表现,是学生最直接最具体最真实可感的人文环境,教师的榜样能深刻地影响学生。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