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浅谈小学数学<空间与图形>教学策略之一
---在生活情景中感知图形的特征
张 旭
    大家好,我是大同小学校的张旭,朱老师的观点我十分赞同,我觉得对于图形,我们往往先要掌握的是学生怎样把握图形的本质特征,思考在认知图形的过程中如何发展学生的思考,提升学生的空间观念。那么如何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和学生的活动来实现这些目标呢?
    在教学伊始阶段,要结合教学内容、学生的年龄特征以及可利用的教学资源,创设富有生活气息、符合学生认知水平的开放性问题情境,我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经历数学图形的应用过程,感受身边的数学,体验学数学、用数学的乐趣,获得积极的数学学习情感。
    现实生活中有许多几何图形,这是学生学习理解空间与图形的重要资源。如教学《旋转和平移》,“平移与旋转”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是两个抽象的概念,但是平移与旋转现象在生活中却无处不在。本课安排了四个内容,首先结合生活中具体实例,如缆车沿笔直的索道滑行、国旗沿着旗杆徐徐上升、直升飞机起飞时的机翼运动、小风车迎风旋转等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进而通过区分、判断日常生活中物体的平移和旋转两类运动,描述见过的平移或运动等学习活动,以丰富关于平移和旋转的硬性认识;再要求学生“试着做一个表示平移和旋转的动作”,获得体验。在这个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平移,最后让学生观察在方格纸上简单图形平移前后的位置,通过“移一移”、“说一说”、“填一填”、“画一画”等操作与交流活动来感受平移的几何特征,要确定图形平移后的位置,不仅需要知道图形平移的方向(上、下、左、右),还要知道平移的距离(几格)。因此教师教学时应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寻找新知识与学生已有经验的联系,尽可能选取学生熟悉的、丰富有趣的生活实例,同时注意突出所选事例的本质属性,使学生能抓住特征并达到初步感知的效果。
    再如,学生初学《角的认识》后,学生会对“角的大小”与什么有关感到困惑,为此,我先出示教材“想想做做”中的一组图:角大小相等,边长短不等的两个角;边长短相等,角是锐角、直角、钝角的三个角。先让学生初步观察、猜测、引发争论,再通过多媒体技术形象直观地引导学生观察、品味,帮助学生找出规律。具体做法如下:第一步先出现一个“角”,让学生观察“角”的大小,接着延长“角”的两条边,再观察“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首先让学生辨别出“角”的大小与“角”的两条边长短没有关系。第二步将“角”的一边按逆时针(或顺时针)方向转动,并提问:这时“角”的大小有没有变化?从而使学生品出了“角的大小是由角的两条边叉开程度决定的,与两条边所画的长短无关”的结论。
    “空间与图形”的教学,教师给学生提供充足的感性材料以后,应留出时间让学生独立去思考、去品悟。这样有利于学生从众多的感性材料中归纳、概括出规律性的结论,才能使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让每位学生真正达到数学“三维目标”的要求。当然,由于小学生的知识水平、生活经历、审美素质等方面都存在着个体差异,所以学生“品”到的意味也不尽相同。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