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讲解”的巧妙运用 第4页
从认知理论的角度看,学生对新知识的吸收,都必须溶入于就知识的“图式”之中。因此,教师善于启发学生去主动联系旧知识、旧经验,就可以大大提高对新知识的吸收功能,从而省去一些不必要的讲解,同时有益于增进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获取能力。《十里长街送总理》一课有这么一句话“人们还是面向灵车开去的方向,静静地站着、站着,好象在等待周总理回来。”我让学生思索“静静地站着、站着”这句话的含义,人们在想什么?我以“我们不会忘记……”的板书把学生带到已经学过的记叙周总理光辉事迹的课文回忆中去……
师:“站着、站着”这使我们想到一篇文章《送雨衣》请大家用“我们不会忘记……”这个句式说说。
生:我们不会忘记,总理、邓妈妈给站岗的警卫战士送雨衣。
师:“站着、站着”我们想起《一个降落伞包》。
生:我们不会忘记在飞机遇到危险时总理解下自己的伞包,大步跨到小叶面前,把自己的伞包给小叶背上……
这便是寓讲于“联”学生联系旧知,便高效地吸收新知,不多费老师口舌。
7、寓讲于“算”
教师怎样讲课文,说到底要“因文而异”。有位老师教《草船借箭》他竟巧妙地运用了“演算”使学生感受到周瑜心胸狭窄,逼人之急和诸葛亮,神机妙算,处事之巧。
师:周瑜妒忌诸葛亮,给诸葛亮出了一个什么难题?
生:要诸葛亮十天造十万支箭。
师:我们计算一下平均每天造多少支箭?每小时造多少支箭?
生:每天要造一万支,每小时最少要造416支。不过必须不睡觉,不休息,不吃饭。
师:能造出来吗?为什么?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生:不可能,不仅数量大,而且周瑜不给材料。师:诸葛亮的态度是怎样的?
生:诸葛亮不但接受周瑜的要求,还提出三天就完成造箭任务。师;按诸葛亮的计划,三天完成任务每天造多少?比原计划每天要多造多少?
生:最少每天早33000支,比原计划要多造23000支。
师:很明显,这是不可能完成的任务,如果完不成,周瑜借机杀害诸葛亮……
以上说明,教师精讲、巧讲的方法,从根本上说“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只要我们深谙课文,巧于设计,把传统的讲解化于指导学生各种演练活动之中,就能高效地促进学生语文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