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堂中“讲解”的巧妙运用 第3页

 3、寓讲于作

    学习语文,当然包括了口头语言(“语”)和书面语言(“文”)。但是不管怎么说,重点、难点还是在书面语言(“文”)上。小孩子入学前就基本上掌握了口头语言(当然还需要提高),但书面语言(读写能力)呢?还是一片空白。所以语文课上应当让学生多写多作,克服语文教学“君子动口不动手”的通弊。教师的讲解,应当渗透到学生的作业中去,让学生动手写一写、做一做,其效果会远远胜于教师的单向讲述。我让学生我教《小姗迪》一课,在精读课文之后,要求学生通过想象,写出小姗迪为把零钱尽快找还给我,而被马车轧断双腿,然后叮嘱弟弟小利比还钱。把这悲惨、动人的情景提笔写下来。

    这样做,实质上既进一步理解了课文的主要内容,又拓宽了写作资源,让学生有话可写,锻炼了学生的写作能力。由学生自己“做”来代替教师“讲”,都是变着法子做,从中让学生获得语文素养的提高。

    4、寓讲于“演”

    对课文中的一些重难点,本来是教师要费力讲解的,也应当尽可能通过教师的“演示”或学生的“表演”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感知,其效果也会大大优于教师的抽象讲解。如教《精彩的马戏》一课,文章虽然描写得很生动,但文字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毕竟还是比较抽象的;插图虽然直观,但毕竟是静态的。教师通过演示再现课文内容的精彩,帮助学生理解了课文中语言文字。如教“猴子爬竿”一段,朗读后说,课文把猴子的表演写得这么精彩,你们想不想看一看这个节目?学生听了个个挺有劲,教师接着出示一根细长的小棒和一只瞪着圆溜溜的眼睛的小猴布玩具。先演示小猴爬上杆去,速度颇快,以示小猴爬杆动作之娴熟,这是初现精彩;教师演示小猴爬到了高杆顶上,此时提问:小猴在爬杆顶上,表现紧张吗?(轻松自如)他看上去害怕吗?(毫无恐惧之色)它本来就调皮、逗人,现在怎样?(更顽皮、逗人)这是再现精彩;然后演示小猴子一个急转弯,用脚钩住高杆,头朝下,双手展开似蜻蜓状,再操作起头左右转动,一双圆溜溜的眼睛好奇地瞅着观众,达到表演高潮,这是更现精彩。至此,教师便紧扣课文重点,相机出示课后问题:那些地方可以看出猴子爬杆很精彩?优于学生注意力集中,边看、边听、边思,又有演示的指引,便能顺利作答,说初其出显精彩、再显精彩、更显精彩之处。这是教师的讲解所难达到的。

    5、寓讲于“画”

    语文课文本身就具有形象性的特点,既有自然风光的画面,又有社会风情的画卷。在教学中如能充分运用儿童长于形象思维的特点,引导学生边读课文,边画意境,其效果无疑会远胜于教师的抽象讲解。在教古诗《山行》用板画诗意的方法,发挥形象思维来读懂课文,便是“寓讲于画”的生动教例。

    师:请你读读诗,想一想,如果概括诗意作画,画面上要画些什么?

    生:要画远山、小路。

    师:小路怎么画?说出理由。

    生:要画得蜿蜒曲折,盘旋而上。因为诗中说“远上”寒山“石径斜”“斜”就是弯弯曲曲的意思。

    师:还要画什么?生;还要画云雾缭绕、房子、人家等论文网http://www.lwfree.com/  。

    师:为什么画云雾等?

    生:因为“白云生处有人家”白云缭绕的地方隐约可见房檐翼然。

    学生个个跃跃欲试,还有的说要画上炊烟袅袅,因为有人家居住。有的说还要画上一丛丛火红的枫树林,画上诗人置身其中,流连忘返!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