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培养小学生阅读能力的技巧 第2页

如:《要是你在野外迷了路》一课中有这样一句:“北极星是盏指路灯”,在朗读使学生读成了“北极星是/盏指路灯”。遇到这样情况,先不用直接指出,先问:灯论什么的?一什么灯?学生回答:一盏灯。再让他读这句话,就会准确地读准这句话:北极星/是盏/指路灯。

  2.培养学生的朗读兴趣,调动学生朗读的积极性。

  无论选择哪一种方法,都要服从教学目的,防止单纯追求多样化的现象。如:《坐井观天》这可是一则寓言故事,语言丰富,恰好可以训练学生的朗读能力。朗读要和讲课文同步进行。文中有这样一句青蛙的话:朋友,别说大话了!天不过井口那么大,还用飞那么远吗?讲这句时可这样进行:师问:为什么青蛙说小鸟在说大话?天只有井口那么大?生答:因为青蛙坐在井里,目光狭小,所见有限,他看到的天只有井口那么大,所以就认为小鸟在说大话,天只有井口那么大。问:青蛙相信小鸟的话吗?应用什么语气来读?答:青蛙不相信小鸟的话,应用不相信的语气来读。读是先找一名读的好的同学示范,读是注意语气,然后大家评论他读得怎么样?最后教师在领读。这样,学生在接受知识的同时学会朗读,朗读地好,理解句子的能力也会随之提高。

  (三)要让学生在阅读中张扬个性①

  阅读教学更应引导学生参与阅读过程,把充裕的时间和空间让给不同个性、不同潜能的学生,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提高自己的创新意识和阅读能力,使自己的个性获得最先发展。

  一.在阅读教学中要发展学生的个性,首要的条件是教师必须把学习的自由还给学生,把思考的权利还给学生,把学习的空间还给学生,让学生有充分的条件去自主,去读书研究,真正实现自我发现和发展。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总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教师应抓住学生这种内心需求,营造一种有利于学生进行学习的环境和氛围,激发学生的参与热情,使课堂上产生融洽的师生情感,积极的情绪体验,让学生在知识的探索、能力的发挥上达到最佳的状态。著名教育家赞可夫说:“我们要努力使学习充满无拘无束的气氛,使儿童和教师在课堂上能够自由地呼吸,如果不能造就这样良好的教学气氛,那任何一种教学方法都不可能发挥作用。”在课堂上师生之间的关系和谐融洽,有笑声,有争议,书声琅琅,议论纷纷,教师对学生热情真诚地鼓励:“你读得真好!”“你知道得真多!”这样的课堂氛围中才能使学生个性发展获得最佳效果。

  二、注重独立自主的感悟

  感悟的实质是意会,他不遵循严密的逻辑规则,是一种带有浓厚主观色彩的感性与理性相统一的心理过程。因而感悟不是通过教师的讲解所能达到的,只有让学生潜心读书,自己咀嚼语言文字的滋味,去体验语言文字的感情才能实现。让学生在阅读教学中发展个性,关键在于引导学生对文章进行独立自主地感悟。学生自读自悟时,需要多长时间就给多长时间,教师尽可能少将、少问、少总结归纳。凡是学生能自己学懂的,教师就不必讲。把提问的权利还给学生,在学生独立感悟遇到困难时,可以给予点拨、指导,教学生所不会,解学生之疑惑。也可以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师生经过“整合”把问题归纳为一两个中心问题,引导学生在全篇课文的联系中学习、感悟。有了思维的广度,才能有思维的深度,有了广阔的空间,必然有利于学生的发展。例如:人教版《难忘的一课》中,在学生质疑的基础上,引导学生集中解答“我是中国人,我爱中国”这句话在文中出现三次,每次师生么情况下出现的?通过这个问题,让学生在读书的过程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思考,有所感悟。

  三、鼓励自由表达

  学生在独立自由的感悟中必然有所发现、有所思考、有所收获,应让学生把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出来,这也正是学生个性的表现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所谓“有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一个学生具体的阅读,都有着各自注重的焦点,每一位学生的理解,都与原有的知识水平、认识能力、生活经验和阅读习惯等有关。即使对同一篇课文,不同的学生在同一位教师的指导下,也会产生不同的感悟,甚至同一学生在不同的时间和环境里,对同一篇课的感悟也会有差异。

  这种无所顾忌的各抒己见的场面,让课堂充满生机,充满活力。他们把头脑中对生活经验的积淀,付诸于对文本理解,对问题总是解释得如此贴切自然,合情合理。虽然有些答案也有欠缺,却也真实地反映了学生对文章的理解,更可贵的是这些都是他们用自己的语言表达自己的想法,真实地展示了自己的学情,这样就有机会发展自己的个性。“课堂是允许出错的地方。”教师应树立这种观点,要尊重学生的人格,将对了要肯定,将错了要热情帮助。允许学生尝试错误,对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产生的不同的理解,甚至是“出格”的,教师都应抱着宽容、欣赏的态度去对待,而不应简单地以教师的“一言堂”取代学生的理解过程,而使课堂造成“万马齐暗”的可悲局面。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