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联中应作向镇区集结的调整 第2页
(三)
上面我们只是从我校教育系统内部整体优化的角度,讨论了联中合并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下面,我们将侧重于教育行为科学方面,谈谈为什么合并后的联中应向镇区集结的问题。
长期以来,“就近入学”的观点几乎成为一条公理一样,在我们农村办学者头脑里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是,当前农村经济结构在改变,农村交通状况在发展,当代学生身体素质在提高。我们有必要对这条“公理”作一番再思考。我们先看一下向镇区集结办学的客观可行性。
第一,由于农村经济的发展,农民生活水平的提高,以及优生优育的推广,当前农村学生的营养状况得到改善,学生身体素质较改革开放之前有了明显的提高,生理发育普遍提早。按正常入学年限,学生14岁步入初中时,正是身体发育的早期,他们中绝大多数已摆脱儿童的稚气,独立意识增强,骑上自行车远行已成很平常之事。
第二,目前盛泽农村道路日臻完善,穿越盛泽的苏嘉公路和盛泽自建的三条农村公路以及遍布各村的乡道、村道,业已构成一张以镇区为中心向四郊辐射的交通网络。交通的发展,不但沟通了盛泽镇、乡的物资交流,促进了盛泽工商业的发展,同时也为盛泽边缘地区的文化进步提供了潜能,为农村集中办学打下了物质基础。按九年制义务教育的合格标准,初中的施教区覆盖面以学生上学时间45分钟为限。联中向镇区集结后,足以满足上述条件。面对这样的现实,我们完全可以和“就近入学”的旧观念挥手告别,拿出象筹划现代乡镇企业那样的气魄去追求盛泽镇农村联中的合理布局。
从教育管理心理来看,联中向镇区集结的积极意义是多方面的:
(1) 学生渴望大集体生活。他们希望自己能在一个美丽的校园环境中,受到多方面的熏陶,在丰富多彩的校园生活中,渡过自己美好的学生时代。因此学校的师资强、设施全(包括水电)、环境美(包括交通便捷)都会增强学校对学生的吸引力和学生的上进心,而上学的路程远近,对学生来说倒屈居次要地位。这些年来,一中本部的流生远远低于联中,就是最好的说明。因此向镇区集中办学,迎合了学生的学习心态,有利于稳定学生学习情绪,巩固学额。
(2) 近几年来,我校接收了三批计十七名高校毕业生,几乎全部充实到联中教师队伍,这批新鲜血液的输入,改变了我校师资队伍的结构,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提高了联中师资的专业水平,这是一支使我校未来兴旺发达的不可忽视的生力军。提高这批新教师的教学能力,稳定他们的工作情绪,关心他们的健康成长,这是当前十分急迫、意义非常深远的任务。
这批青年教师有着共同的心态——
他们刚辞别丰富多彩的大学生活,来到五彩缤纷的盛泽镇,却一下子落到规模很小又不起眼的农村联中,一种失落感、孤独感油然而生:他们渴望知音,却缺少挚友;期望业务提高,却得不到环境熏陶;向往大集体生活,周围却很冷清;希望社交,环境却很闭塞。这种对环境的不适应,以及由于农村教师在盛泽地区地位低下而引起的自卑感,并由此带来对今后生活成家的焦虑,对他们的工作学习都是极其不利的。行为科学的基本理论认为:过去我们的管理活动是以纪律为中心,现代管理是要研究行为产生的内外原因,设法创造条件,满足人们的合理需要,把人们的行为引入管理者所希望的轨道。教育工作者的劳动具有个体性、长期性、连续性和复杂性,他们的劳动成果具有模糊性、中介性和缓显性。因此,应用上述理论,对教师作心理上的调节,显得尤为必要。把处在远离镇区的分散的联中迁至镇郊附近的交通要道处,使之和镇区文化大环境相近,通过改善办学环境,为广大教师实现社交、自尊、自我实现的高层次需要创设条件,这有利于稳定中青年教师情绪,鼓励他们以校为家,终身为盛泽地区教育事业作出贡献,同时,也有利于吸引外地优秀教师来我镇从事农村普教工作,加强我校的师资队伍实力。
有些人把这种心理投入斥之为迁就教师,这是一种狭隘的偏见。对教师的教育和关怀本不是对立的。我们一方面要对广大青年教师进行艰苦奋斗的革命传统教育,同时不可忽视对他们正常需求的满足。我校许多老教师均有长期从事农村教育的艰苦经历,我们要把这种艰苦创业的精神作为宝贵财富传承给青年一代。另一方面,我们在条件许可的情况下应当为他们的工作、生活、学习甚至择偶等问题排忧解难,没有必要以我们经历过的艰苦去苛求八十年代的青年,让他们去饱尝我们曾经饱食过的苦果。
我们并不主张以无原则的迁就去迎合教师的胃口。事实上,大多数联中民办教师并不喜欢并校拆迁,他们有较强的就近从教心态,这或多或少地表露他们既姓“教”又姓“农”这样一种“两栖”特征。我们在努力提高民办、代课教师待遇的同时,应积极引导他们潜心于教育事业,更多地姓“教”。而迁校正具有这样一种正确的导向。
(3)联中集中为二所后,可形成二所三轨三年制初中,由于初具规模,在校长、教导、总务等行政人员上可予配全,他们和现在一中本部的初中部分仍统一归属一中领导。这样,三个管理子系统三足鼎立,在组织建制上形成以一带三的稳定结构,这有利于在一中内部引入竞争机制,同时也有利于在一中大系统范围内实现教师的合理流动。(这种流动目前办不到,现在本部教师调不下,联中教师难上来)做到流水不腐,不断优化组合。
当然,集结调整在经济上要多付出一些代价。集结的结果,要给部分上学路远的学生解决住宿,联中的伙房、宿舍等设施也要跟上。就以目前我校现有学生作估算:现在1100名学生中已有200名学生住宿(其中包括职业班)。并校后最多再增加200名住宿生,这样住宿生人数已占学生总数的三分之一强,考虑到并校后,至少可以缩减三个教学班,二者相抵,净增建筑面积不大。至于伙房,不并校反而更多占住房。集结使资金形成拳头,能使之产生更好的效益。
应当顺便提一下的是:让学生在初中学习期间有一段在校过集体生活的经历,有利于提高其心理成熟度,这对于锻炼他们的人际交往能力,对集体环境的适应能力,生活上的自理能力都有好处。在他们日后步入社会时,无论是从军、做工、务农还是经商,在处理人际关系上都会有所裨益。
( 四 )
上述构想,也有利于盛泽全镇中教事业的长远规划。联中向镇区集结为二所后,盛泽全镇的中学布局形成中有二中,东有盛中,西有一中本部,东北、西北各有一所联中的合理格局。在中教事业的远景规划上具有进可攻、退可守的灵活机动功能。这种布局,也有利于调动联中校长的工作热情,如果联中在内部管理上上了正规,也可以考虑和一中本部脱钩,升格为三中,直接隶属于镇教育管理委员会领导。脱钩后的联中,由于处在镇区附近,也可以发展自己的校办工业,为逐步从教育岗位上调离下来的民办代课教师在校内寻求发挥其作用的新岗位。今后,随着中等教育结构的改革,如果盛泽的中等职业技术教育需要进一步加强的话,其中一所联中可以就地改造扩建为职业中学,不需要重起炉灶,因为我们今天的事业规划,已经为未来盛泽地区教育事业的兴旺发达奠定了坚实的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