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子教学中元认知能力的培养 第2页
(三)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诱发学生产生元认知体验的策略启发自我提问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重要举措。
元认知体验是主体在元认知活动中获得的认知体验和情感体验,如当教师看到学生积极参与教学,便会满怀信心;如看到在自己的点拨下学生毫无反应,沮丧之感便会油然而生。[4]传统教育中“重教轻学”、“重知识、轻能力”的单向传授式教学,违背了教育的终极追求,束缚了课堂教学的生机与活力。因此,建立一种师生互动、教师指导下的学生主动参与教学的教学形式就成为教学改革的迫切需要。运用学生产生元认知体验的策略评价,不仅是对学生自己的学习结果作业判断,更着重的是让学生反思自己的整个学习过程:我学会哪些知识,在学习中,怎么解决问题,在今后的学习中,怎么样才能学得更好,以提高学生认知的正确率。
元认知体验特别容易发生在能激起高度自觉的思维活动的场合。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即强调学生主动参与、主动历练、主动探究。对教师来说,变讲堂为学堂;对学生来说,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变学会为会学。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往往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在技工学校,很多老师对专业概念只是进行机械的讲解,学生提问的现象较少,大多数学生只要问题的答案,对解决问题的过程漠不关心。这些做法导致学生的主体性、能动性、独立性不能得到充分的发挥,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不能得到加强。改变这种现状的办法只有一个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即倡导“主动、探究、合作”的学习方式,用元认知体验的策略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
(四)在教学活动中中贯穿元认知监控。
元认知监控就是在元认知活动中,把自己正在进行的认知活动作为意识对象,不断地、积极地对其进行监视、控制和调节。它是元认知的核心,贯穿于元认知活动的全过程。元认知监控是反思性教学的主要表现,在元认知活动之前确定元认知目标,制定计划,选择策略,确定解决问题的各种方案,并对其有效性进行评价。教师要优化思维过程,提出问题本质,探索一般规律。要让学生自主地、独立地、自觉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而不是在外界压力和要求下被动地从事和管理自己的学习活动。自主学习又是解决技工学校学生被动学习的切入点。技校学生仅凭他们的初中的文化基础,要学好电子的系统理论,恐怕不现实。如何调动积极性,使学生主动积极学习是元认知能力培养的首要任务。[5]
教师要在元认知活动中,对计划的进行实施监控,及时依据反馈信息调整认知策略;在认知活动后评价认知结果及达到目标的程度,发现问题及时采取补救措施。例如在教学中积极地客观地评价,通过作业、实验、考试等多种方式合理评价学生,并有意识地让学生评价他人,通过评价他人展示自己的思维、反思自己的学习过程,养成自我评价的习惯,从而达到自我调整学习的目的。
(五)构建新型师生关系,强化元认知训练。
教学活动是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活动,只有师生配合默契,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顺利完成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教师必经摒弃“教师讲,学生听”这种压抑呆板的单向交往的形式,采用多种途径启发学生用眼观察,动手操作,动脑思维,语言表达。教师要经常同学生谈心,以诚相待,以朋友的身份与学生交往,平时经常了解学生学习上的困难,及时排除学生的学习焦虑;还可以向学生介绍一些考试策略、学习方法,教育学生形成正确的考试态度,提高对考试意义的认识,正确对待考试分数等。这样,在教学中才能充分发挥教师的指导地位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课堂就像一个个舞台,教师是导演,学生是演员。导演和演员之间必须一唱一和,才能天衣无缝。
电子是一门以专业理论和专业实践为基础的学科。在教学中尽可能给学生营造实际的动手环境,提供充分的实践操作,围绕既定的学习目标,从实践操作入手,引导学生提炼或验印相关的知识结论。教师要引导学生明确实训目的,掌握实验原理,在实践操作中提高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提升学生的操作技能。实验可采用分组进行,遇问题小组讨论解决。这样既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又提高了操作技能。例如学生学完模拟电路的初步理论知识后,对模拟电路的认识仍然很模糊,这时,要求学生动手安装收音机,学生在制作的过程中,对电压放大器,功率放大器,调谐放大器,以及整流电路等有进一步的感性认识。通过一定的实验培养学生学习监控和调节的能力,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应变能力、交流能力、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的综合能力,这正是元认知能力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弗莱维尔.《认知发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董奇.《论元认知》[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9
[3]柳友荣.《现代心理学基础》[M].安徽:人民出版社,2003
[4]熊川武.《反思性教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9
[5]胡建军.《思维体操与思维文化》[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