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哥华中小学考察学习总结 第7页
立校那样“随意”,学校似乎在追求一种严格的标准。除学业外,要求学生学习如何配合场合适当穿著、见到师长该有什么样的礼貌、在餐厅用餐应有的规矩和礼节;还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规律,每天上下课、休闲活动、温习功课,都有一定的作息时间。Vancouver College在礼仪等方面的教育确实费了一番功夫。在这里笔者见到的是衣着规范、彬彬有礼的绅士形象:中小学生着西装式校服,穿黑皮鞋,系着带斜纹的红白相间领带,头发梳理得体,走路身子挺立,仰首阔步,有的学生见人还主动让道并行鞠躬礼。课堂上学生总体有着较好的坐姿,表现出较好的精神状态。听校长说,现行校服是12年前设计的,着校服是一个学生最起码的爱校标志,学生连袜子都被要求着深颜色。如果违反,便要求写出没按规定着装的理由,甚至不准入教室。当然也有特殊的情况,不过只是在每段捐献物品给贫困孩子的日子,某个学生捐了玩具等物品的情况下,该生当天可着自己的服装,以表示自己是献了爱心的人(捐献者的手背还被负责老师盖了个红印章作为凭证)。
该校鼓励学生参与校内及校外的社区服务,参加体育、音乐等的各种活动,以培养精英人士必须具备的团队精神和领导才能。由于是男校,充满挑战勇气的橄榄球和划船运动成了校园优秀的传统项目,在今年全省青少年橄榄球比赛,学校还摘取了桂冠。
古时候,达官贵族或富宅豪门的子弟,不想上一般的平民学校和普通老百姓混在一起,而送到专门学校去受教育。这些学校通常设在山郊野外,离世独立,恍如修道院。 在现代,只要学生家庭经济状况良好,不必是高官贵族子弟,也能上这种专门培养上流社会人才的贵族学校。在加拿大,各私立学校在生源上的要求存有差异,像Vancouver College由于传承了天主教会学校的传统,在录取上有一套沿袭已久的招生标准,如优先考虑天主教徒孩子、优先录取校友的孩子或就读本校学生的兄弟等。从学生来源地的构成看,该校加拿大本土人占50%,菲律宾移民孩子占30%,香港移民孩子15%,其他少量的来自韩国、印度等。
他们的私立校学生数较公立校更少,班级规模不大,如目前Vancouver College 的幼儿园和1-3年级才各有26人,随着年级增高人数才逐渐多起来。公立校采取就近入学,私立学校则不同,除考察家庭经济外,还极为重视生源质量,入学条件很高。例如申请就读幼儿园的孩童,将被专业人士测试智商水平而定最终是否入选,因为孩童一旦被招生,便允许在本校学到12年级;而其他各年级的对外招生,各校会在一定时候,将本年度各年级的招生人数公布。如Vancouver College今年向外的招生数仅为:幼儿园26名,4年级4名,7年级30名,8年级100名。(这些数据除幼儿园外,均不含从本校中升上来的人数)。每年4月是Vancouver College的开放日(Open House),这段时间要申请就读本校的各年级段孩子和家长便可到校园参观,和老师、学生见面咨询,听取相关讲座;申请者还将参加本校组织的考试(含笔试和面试),最终按规定的录取人数择优招收,没被录取的需等待个别在校生因某原因离校,空出名额后,方可有机会就读。据校长davie说,目前尚有500多名Vancouver College申请者正在等待中。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私立校的学制和公立校有较大差别,学校通常将中学划分为初中(Middle School)和高中(Senior School)两个阶段,初中为7—9年级,高中为10-12年级,各班设有班主任。和公立校一样,私立校必须严格执行省市教育部门规定的课程标准,主要区别在私立校以争取被世界知名大学录取为目的,学生所学的课程基本以英语、法语、数学、科学、社会等学术性课程为主,兼有少量选修课程。高中阶段的课堂,教师训练更多的是国际文凭课程(International Baccalaureate)辅导及省考(Provincial Test)应试题。可见加拿大私立学校与我国的教育制度有极相似之处。
保留了天主教会学校传统的Vancouver College,在课程上有其特色,除以上所述课程外,各年级每周还有三次专门的天主教教育课程,这也是这所具有84年历史的学校具有旺盛生命力的原因所在。由于有幼儿园、小学、初中、和高中多种阶段,学校上下课作息时间共有4套,但奇特的是没有铃声,据说是因为没了铃声学生更自觉地关注时间,上学迟到和课堂迟到的情况变得几乎没有。
由于家长较重视子女的教育,加拿大私立学校的家校联系相当密切,除班主任日常的家校联系外, Vancouver College还有一个有趣的特色。那就是,这里的学生家长必须担任学校的义工,且每学年的总工作时间应达30小时以上。在校内,我们看到了不少家长在打扫卫生、装订资料、洗刷食堂器皿和蔬菜等,个个做得很认真;临走时,我们还见到几个家长在《义工日志》中认真地填写着工作内容。
上一页 [1] [2] [3] [4] [5] [6]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