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医结合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进展 第2页

4.1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发病原理分析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侵袭长骨的干骺端,多见于3~15岁的儿童,这是由于此年龄的患者的骨骼生长处于最活跃的时期,全身及局部骨骼组织的抵抗力比较小,但是血运比较丰富,并且长骨干骺端具有丰富的具有多弯曲的终末小动脉,血流比较缓慢,细菌经常形成细菌团,并且在此处易脱落形成小血栓,造成末端循环消失,局部组织坏死,所以更加利于细菌繁殖生长,最终导致局部骨组织感染的发生。据临床调查,胫骨和股骨的发生率最高,可达60%,其次为肱骨、桡骨和髂骨,而最为常见的致病菌为金黄色葡萄球菌,其次为链球菌、表皮葡萄球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等[1],本文血液及脓液细菌培养结果与此相似。VB凯撒密码算法源程序

  4.2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临床表现发生机制急性化脓性骨髓炎多继发于全身或者局部感染,所以具有感染的典型症状,可出现全身不适、寒颤等,但高热最为明显,发展至脓毒血症时可表现出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骨骼感染也可引起明显的炎性渗出,造成骨髓腔内压力增高及骨膜下脓肿形成,造成严重的疼痛,常表现为拒绝行走、拒绝负重、跛行或拒动,多为剧烈疼痛,难以忍受[2],小儿多表现为烦躁不安拒绝活动,常伴有疼痛性或者保护性功能受限,使关节屈曲以减轻疼痛症状;骨组织感染炎性渗出可导致局部皮肤温度增高,软组织明显肿胀,以及环形压痛、叩痛。但是由于骨髓炎患者的症状和体征差异性较大,尤其是小患儿表达不清楚及症状和体征不明显,常导致误诊,导致慢性骨髓炎的发生及患者痛苦及住院费用的增加[3]。

  4.3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实验室及影像学检查由于感染的存在,患者的WBC常明显增高,尤其是中性粒细胞[4],24例患者的血象检查明显支持这一说法。但是由于可能全身其他部位也存在感染,所以不能只依据白细胞的增高来确定骨髓炎的存在。ESR明显增高更加支持了感染的存在,但是多为感染后3~5天出现,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局部分层穿刺是常用的一种诊断方法,但是阳性率仅为60%,所以阴性仍不能排除骨髓炎的存在[5];本组中局部分层穿刺阳性率约为90%,明显高于这一统计;双侧X线的对比,2周多为软组织的肿胀,2周后才能发现骨质的破坏[6];MRI对软组织病变有着较高的敏感性,所以MRI可以更早地发现病变部位骨组织内外的变化,可在2天后就可发现骨髓的改变,并可鉴别其他软组织疾病或者肿瘤,所以MRI的敏感性和特异性明显高于X线检查,也是诊断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比较可靠的指标之一[7]。

  4.4急性化脓性骨髓炎早期的诊断依据①具有诱因,如局部感染、皮肤破损、外伤、呼吸道感染等,并发生于好发部位;②具有明显的全身中毒症状,如高热、寒颤,WBC和ESR明显增高,血培养阳性;③局部疼痛,压痛、叩痛阳性,局部皮温增高,软组织肿胀,保护性功能受限;④局部分层穿刺阳性,脓液培养阳性,并且是常见致病菌群;⑤MRI提示有骨质和骨髓信号的改变,骨膜反应阳性;⑥选择合适的抗生素治疗后症状缓解。应注意需要与尤文肉瘤相鉴别,后者多发生于长骨骨干,全身症状较轻,X线表现有骨膜下骨质增生,呈“大葱皮”样改变,有明显的夜间痛,局部穿刺活检可明确诊断。银行家算法实验报告(流程图+代码+程序)

  4.5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急性化脓性骨髓炎确诊后,应立即大量抗生素应用,选用经验用药,患肢制动,高热量饮食,然后再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及时调整药物;由于局部炎性渗出致局部压力增高,血运明显破坏,加重组织的坏死,炎性扩散,使局部压力再增加,形成了一个恶性循环,所以我们经常选用开窗减压和持续引流术,可清除脓液和坏死物质,减轻症状,控制炎症防止炎症扩散。有学者应用经皮骨髓穿刺减压治疗急性血源性骨髓炎也取得了比较好的疗效[6]。近几年流行的VSD技术是一种负压装置,与持续引流术相比有着更加明显的优点,如:可增加创面局部组织的血液循环,刺激肉芽组织的生长,能够彻底的清除坏死组织,加速组织肿胀消退,故逐渐应用到化脓性骨髓炎的治疗中[8]。为防止复发,术后常规引流2~4周,并根据细菌培养及药敏试验结果选择应用敏感抗生素2~4周。黄连解毒汤具有清热泻火解毒之功效,主治一切实热火毒,三焦热盛之证。方中黄连、黄芩、黄柏均有清热燥湿、泻火解毒之功效;栀子泻火除烦,清热利湿,凉血解毒,消肿止痛。诸药合用,可取其良好的清热解毒之功。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