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政策过程中的“内输入”问题

 农村联产承包制的出现,及其作为一项政府政策的形成和推出过程,是中国目前仍在持续的改革开放事业最先取得突破性进展的重大标志性事件,也是中国具有渐进性特色的改革得以开始和走向深入的历史性起点,同时,也是认识和理解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关键性事实。因此,对于以各种形式受益于改革且投身于改革的诸多中国学者而言,有关联产承包制的研究成为他们实现其终极关怀的一项学术事业,并因而产生了许多研究成果。总体而言,这些学术研究成果因其生产者所受的学术训练不同而表现出学科的分野和特定的研究侧重。在经济学领域,学者们或者追问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一项制度变迁而产生的经济原因,或者分析改革过程中由联产承包制所产生的农村土地产权的转换及其作用。 在社会学领域,则主要是考察联产承包制出现后农村社会结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构的变迁及其造成的深远影响。 但在政治学领域,则主要以历史研究为主,即通过描述联产承包责任制这一经济政策的历史沿革,进而叙述改革开放的发展过程。 相对而言,有关联产承包制的政治学研究,尽管成果不少,但理论分析深度显然有所缺欠。这种状况的形成,多少是与有关研究资料的不足和薄弱相关联。值得庆幸的是,近年来有关联产承包制出台前后的内幕故事和相关信息越来越多。 而据此展开更加深刻的政治学分析具备了可能的条件。

    本文即是一篇以70年代末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政府政策的形成和推出过程的经验性个案,试图从中探讨中国政治决策过程之模式特点的习作。本文分四个部分,第一部分考察有关政治决策的既有理论模式,分别评估其应用于中国场境的适用性;第二部分历时性地叙述联产承包制的决策过程,试图通过经验事实的检验说明所谓“内输入”模式的解释效力;第三部分着重从理论上说明和分析这一“内输入”;最后则分析这一决策模式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与逐步突显出“自下而上”特点的决策环境之间的张力关系。
    一、有关政治决策问题的一般理论

    广义的政策过程是指政策的制定过程(包括政策规划、形成、采纳、执行、评价、反馈)和政策制定的环境与机制(包括政策与国际国内环境、政策与发展、政策与政策制定者、政策与影响政策制定的各动态因素,如政党、立法机关和行政机关、企业和利益集团以及公民等)。 在这个意义上说,政策过程研究即有关政策的科学研究。

    有关政策过程的研究是在二次世界大战后随着美国政策科学的兴起而兴起的,到70年代,政策科学得到了空前的发展,社会普遍接受了作为科学的政策科学,学界开始关注公共政策问题,重点研究各种社会制度和社会因素对于政策制定和执行的影响和制约,分析如何更好地使政策达到预期的目标以及评价政策之于社会的作用。在此基础上,形成了两种政策过程分析模式:理性模式和渐进模式。理性分析模式又分为理性分析和有限理性分析,后者修正了前者的不足之处,代表人物是美国行政学家赫伯特·西蒙(Herbert Simon)。渐进分析模式代表人物有美国政治学家林布隆(Charles E Lindblom),同时,渐进模式又可分为多元决策模式和精英决策模式。

    更具体地讲,理性决策模式是在科学主义管理理论和“经济人”的影响下从规范的角度去探讨决策应该如何进行而得出的有关决策程序的模式。理性决策分析家认为,政治决策应该建立在充分理性的基础上,其必要性是由政治决定的极其复杂性与关系重大性决定的。政治决策是关于重大的社会和政治变革的决策,这种变革不仅关系到我们这一代人的生活,而且关系到我们后代的生活,因此需要决策者对决策问题有尽可能充分的认识和了解,做出充分理性的决策。因此决策必须严格遵守如下基本程序:确定问题棗列出各种对策棗分析各种对策的利弊得失棗根据一定价值标准排列出理想目标的优先顺序棗列出实现目标的各种手段的优先次序棗最终决策。

[1] [2] [3] [4] [5] [6] [7]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