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 第5页
其实,人口增长速度是有自身规律的,制定人口政策会起点作用,但作用非常有限.世界上还没有一个国家通过制定人口政策明显降低了人口增长速度,包括中国也一样(后面会分析).现在非常多发达国家对人口自然增长率低到无法维持人口自然更替水平,出台很多鼓励生育政策,也一样没有成功的例子,还是靠机械增长来解决的.
简单说,人口增长速度取决于两个变量,一个是生育率,一个是死亡率.生育率持续高于死亡率,人口就增长;生育率低于死亡率,人口就减少.
在不加控制情况下,妇女生育意愿决定了生育率的高低.人口学家研究发现,近现代人的生育意愿主要取决于生活质量,生活质量越高生育意愿越低.相反,生活质量越低,生育意愿越高.
国际上采用人类发展指数(HDI)衡量人的生活质量.统计研究表明,HDI与妇女生育率高度相关.欧洲国家现在的HDI在0.9左右,平均生育率为1.5,也就是平均一个妇女一生只生1.5个孩子.非洲穷国家HDI在0.3左右(中国60年代初水平),生育率达到7.0左右.同一个国家生活质量提高过程中,生育率会随着HDI的上升而下降.这是人口增长的基本规律.人口学家还发现,HDI在0.5左右是个关键值.在0.5以前,生育率虽然也随着HDI指数降低,但幅度很小.而到了0.5以后,生育率明显下降.
1950年,中国HDI只有0.159,这时中国的生育率为6.0.显然,解决人口问题的唯一出路就是迅速提高HDI,别的办法都不保险.
HDI是由"预期寿命""识字率和入学率"和"人均GDP"确定的,数值越高指数越高.必须承认,当时的政府采取了一个正确的措施,就是加速提高HDI.
人均GDP提高是解决"越穷越生"这个基本规律.虽然HDI选用的GDP是"购买力平价法"计算的,中国实际数字会是按汇率计算的5-6倍,但直接用人均GDP并不科学.因为即使人均GDP很高,如果贫富差距很大,人数众多的穷人依然会很低.这个时期中国政府除了努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外,贫富差距非常小,因此实际的人均GDP还是增长很快.
识字率和入学率对生育率的作用也很明显.一个文盲妇女生6、7个孩子没什么障碍,让一个女中学毕业生生这个数就很困难.中国政府除了在解放初期开展大规模的扫盲外(返盲率很高),主要抓了中学入学率.我国中等学校在校生数从1952年的315万,迅速增加到1965年的1432万,并在1978年达到破纪录的6637万.实现这么高的中学入学率的主要原因是农村是集体经济,大队和公社都有能力办中学.(此后由于集体经济解体而失去教育投资者,到1989年低谷时中等学校在校生数下降到5045万,仅为10年前的76%).
提高人均预期寿命是降低妇女生育率的关键."预期寿命"是按各年龄段实际死亡率加权平均计算的.死亡年龄越小对预期寿命影响越大.提高预期寿命的关键在于降低婴幼儿死亡率.而婴幼儿死亡率高,孩子生下来能长大不能长大都不知道,无论家庭还是妇女自己都会倾向于"多生几个保险".中国政府在这个时期加大了农村医疗卫生的改善.建国初期我国婴儿死亡率为20%,5岁以下死亡率为25-30%,70年代初这两个数均已低于5%; 孕妇死亡率也由1.5%减少到70年代初的 0.1%.1949年的中国人预期寿命是35岁,到1976年延长到65岁.1981年达到68岁,接近当时发达国家水平.大幅度降低婴幼儿和孕妇死亡率使70年代开始生日祝福http://www.251com.cn 妇女生育率意愿大幅度降低.
于是,中国HDI迅速攀升.按照世界银行数据,中国HDI指数1950年为0.159,1974年超过0.5.如果考虑中国当时贫富差距非常低,中国应该在1970年HDI已经接近0.5.这可以从妇女生育率的变化来佐证.中国从解放到1969年,生育率有高有低,但平均为6.0.1970年降低到5.8.72年为4.2,74年为3.7,76年为3.2,78年已经降到2.75.一般认为,2.3左右的生育率为人口自然更替的生育率.即使中国不在1979年实行强制性计划生育政策,随着经济继续发展,中国人口也一样会在80年代初达到这个水平.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