联产承包责任制解决中国吃饱问题
土地流转改革马是否施行,马上就要决定了.这个决定的背景是,中国在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农民人均收入持续低于城镇居民.1980年农民家庭人均纯收入与城镇居民可支配收入比,为40比100.到1985年缩小到50比100,2007年扩大到30比100.而且虽然自2003年以来胡温领导非常重视三农问题,做了很多努力,但农民收入增长速度始终没有低于城镇.于是,如何提高农民收入已经成为一个十分严重的问题.
于是,专家们提出这样的看法:农民第一次收入靠近城镇居民是完全是因为变动了土地关系,让农民拥有了土地经营权和收益权,焕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因此,要解决农民收入问题还只能从这个角度来考虑,就是增加一个土地转让权,让土地完全市场化,这样可以促进规模经营以提高农生日祝福http://www.251com.cn 民收入.显然,然为只要变动一下生产关系,提高了人的积极性,就能让一个产业发生根本性变化是专家们的基本思路.
贫道在去年大家讨论小岗村的时候就意识到所谓"积极性"能创造奇迹,其实就是"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的翻版.恰好一个杂志约稿,就联产承包责任制与中国粮食问题解决写了一篇文章.文章早就交稿了,杂志社一直往后拖.由于所谓"农村第二次改革"又要开始了,如果还以为生产力的提高是因为生产关系的变动给出的,也许就会出错误.于是贫道把这篇文章稍微改一下(增加联产承包责任制改革期间农民收入提高的原因)在这里发出来.请版主放行.原约稿人如果觉得贫道不讲信用,就不用在杂志上发了.
///人有多大胆,地有多高产? ///
新年伊始,《南方周末》的"新年献词"写下了这样一段文字描述30年前开始的改革:
"三十年前的月亮,照着一个国运彷徨、民生凋敝的中国.一个大钟停摆了,利益的闹钟响起来.铃声急促而动听,饥肠辘辘的人民突然都红光满面hh".
可以说让中国人从"饥肠辘辘"到"红光满面",一直是中国人希冀的事.编辑用"闹钟响起"做比喻表达了两个意思,一个是"没花多长时间";一个是"改革开放最终解决了这个问题".类似的文字还有很多,比如"1978年,中国首先从农村开始的改革开放,使农业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十几亿中国人从此摆脱了饥饿,摆脱了物质匮乏的阴影","带领农民摆脱饥饿的小农经济模式"等,都明确指出是80年代初的联产承包体制让中国人摆脱了饥饿.十七大报告也有类似意思的文字:我国经济"一度濒于崩溃的边缘hh人民生活hh温饱不足".
上点年纪的人都有体会,中国人确实是上世纪80年代,也就是联产承包制实施以后几年中找到"吃饱了"的感觉.我们很早就听过这样一段故事:
一直吃"反销粮"的小岗村农民为了填饱肚子,冒着坐牢的危险实行了大包干.第一年粮食总产就从以前的3万多斤增长到13万斤,第二年达到14万斤,而19年后甚至达到76万斤.产量1年翻两番,19年年均增长18%!规范的解释是:"联产承包制调整了农村生产关系的,极大地调动了亿万农民的生产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解放了在旧的农村经济体制束缚下的生产力."也就是中国农民在"大呼隆"的集体经济条件下不愿意干活,没积极性没创造性.只要以家庭为单位组织生产就有了积极性和创造性,中国就解决了吃饱问题.
肚子是不会骗人的mm我们确实感觉是在上世纪80年代初期吃饱的.故事也是真实的mm小岗村确实通过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实现了连续翻番.结论似乎也无可挑剔mm只要发挥了人的积极性就能创造奇迹."联产承包责任制焕发了农民种田积极性,因此中国解决了吃饭问题"的推论顺理成章地就得出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