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熹的教学思想和教学观 第2页
(三)理论与实践的辩证关系
理论与实践是运用、更新知识的矛盾体。针对理论与实践的关系,朱熹使用读书和体察的概念。在当时的时代背景下,读书指学习圣贤之书,学习的内容往往文史哲混合;体察指道德实践,即运用圣贤书中的道理指导自己的实践行为,并在实践中加深对圣贤思想的理解。在教学过程中,朱熹要求辩证地看待读书与体察的关系,他强调将读书要与体察结合起来,朱熹指出“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语言,体之于身。如克已复札,如出门如见大宾等事,须就自家身上体复:我实能克已复礼,主敬行恕否?件件如此,方有益。”朱熹注意到理论与实践的脱离会滋生本本主义,他尖锐地批评了当时学界的本本主义,他说“今人读书,多不就切己上体察言观色,但于纸上看,文义上说得去便了,如此济得甚事,何必读书,然后为学。”朱熹耐心地教导这些不求甚解,只会背书的书呆子,“一向只就书册上理会,不曾体认着自家身己,也不济事。如说仁、义、礼、智,曾认得自家如何是仁,自家如何是义,如何是礼,如何是智,须是着身己体认得。如读,学而时习之,自家曾如何学,自家曾如何习,不亦说乎。”可见,朱熹始终强调教学过程与实践相结合,他认为教育不是虚无飘渺的大道理,所有知识都与日常生活和个体行为相关联,只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才能真正掌握知识。
综上所述,朱熹的教学观是一个相对完整的思想体系,其中,格物致知的认识论统领全局,是朱熹教学观的指导思想,是处理具体教学问题的基本原则,像一条红线贯穿于整个教学过程的始终。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朱熹始终坚持一种动态的思维,他要求辩证地处理教师与学生、学习与思考、理论与实际的关系,争取最佳的教学效果。时至今日,朱熹的教学观的系统严密性、理性思辨性和重视实践性仍值得我们借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