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动化立体车库管理系统的设计(英文文献+CAD图纸) 第27页

自动化立体车库管理系统的研究(英文文献+CAD图纸)
第1章 绪论
1.1课题的来源,目的及意义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城市化水平加快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汽车的数量不断增加。截至2003年底,我国个人汽车保有量为12427672辆。其中,个人轿车4890387辆,比2002年增加1462441辆,增长率为42.7%。但与此同时,汽车停车场地的增长却不能与之同步,汽车泊位与汽车数量严重比例失调,由此带来停车难,违章停车,停车管理困难等一系列问题。
机械式立体停车设备又名立体车库,它占地空间小,并且可以最大限度的利用空间,安全方便,是解决城市用地紧张,缓解停车难的一个有效手段。国家记委已明确机械立体停车设备及城市立体停车场为国家重点支持的产业。1998年1月1日起执行的《国家记委6号令》把机械式立体车库和立体停车场列入“国家重点鼓励发展的产业,产品和技术”。国家海关总署对机械式停车产品规定“国内投资项目给予免征进口税”。上述措施为我国立体车库产业的成长提供了良好的条件,也为我国解决城市停车问题提供了机会。可以预见:立体车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
研究的目的就是开发一套实用,安全有效的垂直升降式停车设备,并进行相应的扩展研究。
本项目的研究与开发,为21世纪初期的城市交通系统提供实用的,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国产化城市停车技术和装备,对缓解城市用地紧张,解决城市停车难的问题具有重要意义。
1.2 巷道堆垛式自动化立体车库概述
车辆无处停放的问题是城市的社会、经济、交通发展到一定程度产生的结果,立体停车设备的发展在国外,尤其在日本已有近30~40年的历史,无论在技术上还是在经验上均已获得了成功。我国也于90年代初开始研究开发机械立体停车设备,距今已有十年的历程。由于很多新建小区内住户与车位的配比为1:1,为了解决停车位占地面积与住户商用面积的矛盾,立体机械停车设备以其平均单车占地面积小的独特特性,已被广大用户接受。
机械车库与传统的自然地下车库相比,在许多方面都显示出优越性。首先,机械车库具有突出的节地优势。以往的地下车库由于要留出足够的行车通道,平均一辆车就要占据40平方米的面积,而如果采用双层机械车库,可使地面的使用率提高80%-90%,如果采用地上多层(21层)立体式车库的话,50平方米的土地面积上便可存放40辆车,这可以大大地节省有限的土地资源,并节省土建开发成本。
    机械车库与地下车库相比可更加有效地保证人身和车辆的安全,人在车库内或车不停准位置,由电子控制的整个设备便不会运转。应该说,机械车库从管理上可以做到彻底的人车分流。
    在地下车库中采用机械存车,还可以免除采暖通风设施,因此,运行中的耗电量比工人管理的地下车库低得多。机械车库一般不做成套系统,而是以单台集装而成。这样可以充分发挥其用地少、可化整为零的优势,在住宅区的每个组团中或每栋楼下都可以随机设立机械停车楼。这对眼下车库短缺的小区解决停车难的问题提供了方便条件。
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行业标准 JB/T  8713-1998 :机械式停车设备类别,形式,基本参数要目中,对机械式停车设备进行了划分,其类别代号如下:
升降横移类,代号为SH,是指通过设备的垂直升降和水平横移进行移动,实现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垂直循环类,代号为CX,是指通过搬运器在垂直平面内做连续的循环移动,来实现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水平循环类,代号为SX,是指搬运器在水平平面内排列成2列或2列以上连续循环列尖转换移动,实现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多层循环类,代号为DX,是指车辆搬运器在垂直平面内排成2层或2层以上做连续移动,两端有升降机构进行循环层间转换移动,实现车辆存取的停车设备。
平面移动类,代号为PY,是指存车位与搬运器在同一水平面内,通过搬运器在水平面内做往复移动,实现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巷道堆垛类,代号为XD,是指存车位在巷道一边或两边多层布置,通过搬运器在巷道内做水平,垂直或水平垂直复合运动,实现车辆的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垂直升降类,代号为CS,是指停车位分布在井道周围,通过升降搬运器在专用升降通道内做升降移动,时间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简易升降类,代号为JS,是指通过单一搬运器的升降,俯仰或二三层搬运器的整体升降,俯仰,实现车辆二三层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汽车升降机类代号为QS;是指搬运器运载车辆(或同时运载驾驶员)垂直升降运行进行多层平层对位,从搬运器到存车位需要驾驶员驾车入位,实现车辆存取功能的停车设备。 
    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采用堆垛机作为存取车辆的工具,所有车辆均由堆垛机进行存取,因此对堆垛机的技术要求较高,单台堆垛机成本较高,所以巷道堆垛式立体车库适用于车位数需要较多的客户使用。

 << 上一页  [21] [22] [23] [24] [25] [26] [27] [28] [29] [30]  ... 下一页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