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论中国稻作的起源 第5页
普通野生稻的地区分布状况,史前稻作遗存谱系的连续性,以及在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稻谷遗存,是我们研究和探讨中国稻作起源的主要依据。
从普通野生稻的分布来看;(1)中国北纬30°以北的平原河谷、沼泽是中国栽培稻起源的可能地区;(2)云贵高原由于气温条件的限制,只有较少普通野生稻的分布,而更多的是疣粒野生稻,药用野生稻,可能不是栽培稻起源的适宜地区;(3)华南地区由于气候条件优越,在史前时期人口稀少,虽然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但是进入农业的门槛较晚,所以也不是稻作起源的适宜地区;(4)长江中下游地区有普通野生稻的广泛分布,是中国稻作起源的适宜地区。(5)黄淮地区也有普通野生稻的分布,古气候的研究结果表明,在全新世中期气候温暖,雨量丰沛,也可能是中国稻作的起源地之一,然而从目前考古发掘的稻作遗存来看,稍晚于长江中下游地区,据此推测,黄淮地区的稻作有可能系由长江流域引入的。
从稻作文化遗存的谱系上看:(1)长江中游的彭头山--皂市下层--大溪--屈家岭谱系的稻作遗存具有连续性,是稻作起源的最适地点;(2)长江下游的马家兵--河姆渡--崧泽--良渚文化谱系,也是稻作遗存的连续性,也是稻作起源的适宜地区;(3)黄淮地区的裴李岗贾湖类型--仰韶--龙山文化的稻作遗存也具有连续性,也可能是稻作起源的地区;(4)其他地区则看不出稻作遗存的连续性,成为稻作起源地的可能性较小。
从考古发掘中发现最早的稻作遗存来看:(1)最早的稻作遗存发现在长江中游的彭头山,该遗址的农业处于刀耕或火耕阶段,有可能是稻作农业的始发时期;(2)马家浜和河姆渡的稻作遗存晚于彭头山,但是,这些遗存的农业已经进入耜耕阶段,在此前可能有一段较长的刀耕或火耕时期,其稻作年代可能要相应推前,有鉴于此,我们倾向把长江中下游地区视为稻作起源的整体;(3)黄淮地区同长江中下游地区相毗邻,由长江流域引入稻作的可能性较大也较易。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应当指出的是:中国野生稻的普查资料,考古学提供的史前稻作遗存的丰富资料,为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解决,提供了重要的依据,是值得珍视的。但是,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仍然需要继续作出不懈地努力。这是因为,考古学提供的史前稻作遗存资料还有一定的局限性。因为,考古学资料既有其实证性的一面,又有其偶然性的一面。就其实证性或必然性来说,考古发掘出土的文物资料,不论发展与否它们都是客观存在的,因而它们具有较强的实证性或早或晚总会出土的必然性;反过来说,这些考古遗址何时被发现,何时出土则带有明显的偶然性,在发现遗址之后和正式发掘之前,考古人员也很难预计该遗址能出土一些什么遗物,在发掘后,考古人员虽然能借助一些科学方法(例如,放射性碳素测定法等)对出土考古资料的年代作出比较精确的考定,但是,目前尚无法断定它们是否是最原始的或最早的遗物。因此,仅仅依据考古资料还无法最终解决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由此可见,中国稻作起源问题的最终解决还必须依靠多学科的协作才行。在今后的研究工作中,吸收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人类学等学科的研究人员参加此项工作很有必要,只有开展历史学、考古学、、农史学、植物学、遗传学、分子生物学、人类学等多学科的大协作,才能在较短的时期内最终解决中国稻作起源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