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制种基地建设工程实施方案
一、总体思路
按照“稳定面积、提高质量;规范企业、打造品牌;提升效益、实现三赢”的发展思路,巩固和提升我区在全国玉米种子产业的优势地位,把我区打造成中国一流、世界知名的玉米种子繁育加工基地。
二、发展目标
以建设中国金张掖玉米制种基地为目标,面积稳定在35万亩以上,种子生产能力达到2亿公斤左右,2012年玉米制种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600元以上。不同熟期的玉米种子生产布局更加合理;企业的带动能力、科研实力进一步增强;生产经营行为进一步规范,履行义务的意识进一步提高;玉米制种基地节水灌溉设施配套,田间道路平坦通畅;农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健全规范运行;机播面积占100%,机械收获面积50%以上;种子晾晒、烘干加工设施进一步完善,有效规避冻害风险;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降低生产成本;制种田严格按照标准化制种技术规程操作,质量达到一级标准;种子管理步入法制化轨道;种子产业进入可持续发展的快车道;实现由种业大区向种业强区的跨越和农民增收、企业增效、地方财政增税的“三赢”目标。
三、工作重点
通过多方投资,实施基础建设改造工程、推广先进种植技术、建立标准化的甘州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提高基地种子生产能力和种子质量,有效提升基地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和标准化生产水平,实现五个方面的标准化。一是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全面推行《张掖市无公害种子生产技术规程》,标准化生产面积达到100%;二是70%的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实现膜下滴灌;三是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技术;四是田间道路满足机械化作业需求,种子田播种和收割机械化;五是实现种子晾晒、烘干设施化。主要任务是:
(一)优化种子生产区域布局
根据玉米生态条件和不同品种组合实际,科学合理地确定区域分布,在碱滩、大满、小满、党寨建立早熟基地,在乌江、甘浚等乡镇建立中熟基地,在明永、沙井等乡镇建立晚熟基地,使全区制种布局更加科学合理。建成标准化杂交玉米制种基地35万亩以上。(各乡镇分年度发展任务详见附表一)
(二)改善基础设施建设
1、配套膜下滴灌。由区水务局组织,利用黑河流域综合治理二期工程建设机遇,从2009年开始,分三年配套24万亩标准化玉米种子生产基地膜下滴灌,每年8万亩。(各乡镇分年度实施计划详见附表二)充分利用膜下滴灌较地面灌溉具有较大节水作用,提高肥料利用率,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减低大量施用化肥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实现每亩增产15-25%,节约用工2-3个。
2、新建、维修、拓宽田间道路。按照填平补齐的原则,新建砂石路面的田间道路,路面宽度3-5米,使我区35万亩标准化玉米种子生产基地田间道路能够满足机械化操作的要求。
3、配套防雨、防冻篷布、晾晒棚架。按每户12亩种子生产田配置3块防冻篷布,1套玉米果穗晾晒架。通过晾晒设施的配套建设,彻底解决目前农民晾晒场地小、晾晒时间长、种子脱水慢的局面,有效防止种子受冻,保证种子质量。
(三)推广播种、收获机械
1、推广玉米亲本精量播种机。通过推广人工滚筒精量点播机和机械播种机,有效提高播种质量,节约种子,提高出苗率,减轻劳动强度,扩大种植规模。
2、推广玉米果穗收割机。积极争取,将玉米果穗收割机列入国家农机补贴范围,提高机械化收割水平,缩短收货时间,节约劳动力,降低冻害风险。
(四)提高龙头企业生产经营能力
1、改善烘干条件。通过争取国家投资和发动企业自筹资金,引导在甘州区从事玉米种子生产经营的企业投资建设果穗烘干线,解决特殊年份低温连阴雨对种子质量的影响。
2、完善种子分级、包装设施。新投资建设2万套分级包装加工线,实现包装标准化,标注“甘州玉米种子”标志样式和产地:甘肃甘州,使我区的玉米种子质量达到优质优价,进一步提高我区玉米种子的市场竞争力和市场份额,打造金张掖玉米种子品牌。
3、加速新品种选育步伐。玉米种子生产企业要瞄准国际育种技术前沿,加大科研投入力度,开展育种技术开发,自主研发与吸引国外先进育种技术相结合,走育繁推一体化的路子,增强育种持续创新能力。要积极争取国家研发资金,建立品种资源库、数据库、信息库和资料库,配备现代化科研室备,引进先进技术,采取联合、合作、协作等多种形式,进行种子科研攻关,选育新品种。要加快发展黑玉米、甜玉米、糯玉米、高油玉米、高蛋白玉米、高赖氨酸玉米、高淀粉玉米等特色品种的选育,扩大品种生产范围。
(五)全面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技术。在玉米制种田通过布点取样、化验养分、编制施肥方案、制作建议卡等措施,指导农民科学施肥,提高化肥利用率,降低生产成本。每亩节约化肥成本30-50元,共节约资金1050-1750万元。
(六)打造金张掖玉米种子品牌。区农业局、区种子管理站和种子协会要加大工作力度,申请注册“张掖玉米种子”原产地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使我区独特的资源禀赋与繁育的优质杂交玉米种子相得益彰,聚集成以著名商标体现的无形资产,提升种子附加值,为农民增收、企业增效打造平台。制定种子证明商标或标志使用管理办法,凡甘州区境内生产的玉米杂交种要使用“甘州玉米种子”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做到种子包装无种子证明商标或地理标志不出境、不销售。
(七)提升种子管理能力。按照《中华人民共和国种子法》、《国务院办公厅关于推进种子管理体制改革,加强市场监管的意见》(国办发(2006)40号)和《甘肃省农作物种子管理条例》要求,在种子管理站原有设施的基础上,争取国家种子工程建设资金,扩建、建设区种子管理站,购置必要的种子质量检验仪器、种子执法管理等设施设备,全面提升种子管理能力,依法履行种子行政许可、行政处罚、行政管理等职责,净化种子生产经营环境。
(八)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体系。进一步加强亲本种子的复检和产地检疫工作,防止危险性病虫害的传入,确保制种基地安全。区植保植检站要积极争取国家支持资金,完善和建立病虫害预测预报及防控体系,发布预测预报情报,为企业和农户提供并重号发生发展防止信息,指导农民有效防止,减轻病虫害危害损失程度。
(九)开展技术培训。种子生产、经营者素质的高低直接影响着种子产业的发展,玉米制种企业在不同的生产时期通过现场宣讲、印发生产技术规程、法律法规小册子、现场指导等方式,不断的培训村社干部、制种农户,培养懂技术、守法规、重质量、讲信用的新型农民。对生产经营管理人员定期聘请专家教授进行专业培训,巩固提高专业技术人员的能力和水平。鼓励职工参加自学考试、函授教育,提高学历层次,拓宽知识面。与高科技企业开展人才交流,学习国内外企业先进的管理方法和管理经验,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十)推广标准化种子生产技术。继续推广多年来在生产实践种总结出的父本行比加满天星的授粉技术,母本摸苞取雄技术,棒三叶砍头,站杆扒皮和晚熟品种先砍杆后收获促熟技术,玉米果穗上房晾晒和土炕烘干加速脱水技术。对35万亩杂交玉米种子生产基地实行标准化生产,保证种子质量稳步提高。
四、主要措施
(一)加强组织协调和政府引导
1、成立甘州区标准化玉米制种生产基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区上成立以副区长杨成林为组长,区农业局、工商局、公安局、质量技术监督局、水务局、税务局主要负责人为成员的玉米种子基地建设工程领导小组(名单见附表三)。领导小组分工负责协调、检查、督促各项工作的落实,解决存在的问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区农业局局长祁振东任办公室主任。办公室负责项目可研的编制和资金的争取,具体任务的分解落实。领导小组成员单位要充分发挥部门职能作用,协调解决工程实施当中出现的具体问题,保证工程的顺利实施。
2、发展种子行业协会。区上成立种子生产基地协会和企业协会,广泛吸纳民营、国营、个体种子商户、村民委员会成员或合作经济组织参加协会,以市场化方式运作,开展行业自律和社会服务,充分发挥“两会”的作用,加强协调,相互沟通,建立生产基地价格协商和行业自律机制,解决会员单位之间的矛盾,实现种子生产由无序竞争到有序合作,促进产业健康发展。
(二)落实六项制度,强化种子质量管理
1、坚持种子质量监督检验制度。区种子管理站要切实抓好种子质量的监督检查,在播种期、苗期、花期、收获期等重点阶段,全方位开展质量检查和抽检工作。要督促种子生产经营单位制定种子生产、加工、包装、包衣、检验、贮藏和销售等环节质量控制流程图和管理制度,建立田间档案。区植保植检站要进一步加大病虫害的预测预报和产地检疫力度,并有针对性地指导搞好病虫害综合防治,有效遏制危险性病虫害的蔓延,减少病虫危害造成的损失。
2、坚持企业信誉等级评估和种子生产基地认定制度。 区农业局配合市种业协会加强对种子生产企业的监督,建立诚信档案,修订完善评估内容和评估标准,每年进行一次评估活动,向社会公开评估结果。加强对评估结果的刚性应用,把评估结果作为办理生产经营许可证参考的依据之一纳入前置审批要件管理范畴。对评估等次靠后的企业要限期整改,整改期间生产面积不得超过5000亩。连续在两年或三年内受到两次黄牌警告的企业,区农业局和区种子管理站吊销其种子生产许可证。加强农作物种子生产基地管理,对具备条件的生产基地,由村民委员会或制种合作经济组织向区种子管理站提出认定申请,经审核合格后,颁发种子生产基地证书,方可作为种子生产基地供企业选择使用。
3、坚持种子生产合同制度。种子生产应由种子企业与村民委员会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签订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与义务,公开合同内容,使用由区种子管理站印制的规范合同文本。
4、坚持种子收购、种款兑付、种子发运旬报制度。各制种企业和个乡镇政府从种子收购开始要坚持收购、兑付、发运情况向区种子管理站旬报制度,及时发现解决种子收购、兑付、发运过程中出现的矛盾纠纷和问题,各乡镇政府督促基地农户及时晾晒并按合同交售种子,区种子管理站监督企业如期收购农民的合格种子并兑付种子款。
5、坚持玉米制种标准化种植制度。种子生产企业要严格按照市上制定的《标准化玉米杂交制种技术规程》进行种子生产,不断提高种子质量水平。
6、实行种子生产基地植物检疫制度。为了防止危险性病、虫、杂草的传播蔓延,保护种子生产基地和农业生产安全,促进种子产业的健康发展,根据国家《进出境植物检疫法》和《种子法》,种子生产实行植物检疫登记制度。
(三)坚持税收属地管理原则,加强和规范税收管理。 要认真贯彻执行《企业所得税法》和《跨地区经营汇总纳税企业所得税征收管理暂行办法》,严格落实“统一计算、分级管理、就地预缴、汇总清算、财政调库的企业所得税管理”规定,外地企业在张的二级分支机构要依照有关规定就地全额缴纳所得税。区地税、国税局要进一步加大制种企业税收征管力度,强化对我区制种企业及设立的分支机构的税收管理,强化对制种企业的税收分析、测算、评估、稽查,切实保证国家税收足额收缴;税务、工商、农业、交通、质监等有关部门要加强协调配合,建立协税护税机制,堵塞税收漏洞,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四)开展种子市场专项整顿,优化生产经营环境。突出治理无证生产经营种子、超范围生产经营种子、生产制售假、劣种子的违法行为,严肃查处伪造、租借种子生产经营许可证,抢购套购种子违法案件。进一步优化生产经营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