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校本语文课程开发实验研究 第3页

新课程改革,强调按照素质教育的要求重新审视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教材,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心,更新课程理念,改革其中不符合时代要求的内容。这是对传统课程观最有价值的反叛与发展。由此而引出的课程目标体系就必然把课程开发与实施的重点放在摒弃过分注重课程传承知识、教学过程中过分注重接受、记忆、模仿学习的倾向,转而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与自学能力的形成,倡导主动参与、交流、合作、探究等多种学习活动,使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2)、课程内容注重了与现代科技、社会生活、学生经验之间的联系。

  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由于过分追求学科体系结构的完整性、严密性而长期处于沉闷不堪并严重滞后于时代发展的状态之下。因为学科知识基本体系的相对稳定性,其更新周期往往较长,科学技术的新发现、社会发展带来的新情况就很难及时地反映到学科教学中,从而造成课程内容与现实的严重隔离。新课程方案在保持学科知识基本体系相对规整的同时,注重了对教材脱离社会发展、科技进步与学生生活倾向的反正。

  (3)、课程管理顺应由集权走向分权的课程管理民主化的国际大趋势。

  《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指出,要“建立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政策,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改革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学校“结合本校的传统和优势、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的课程”。②这是我国基础教育课程管理体制的重大变革,是顺应国际课程管理民主化趋势的重大举措,也是我国社会民主化、经济多元化发展趋势在课程改革中的体现。

  三级课程管理所带来的是课程的个性化与多样化,其最大的意义在于能“更好地培养和发展学生的个性,使学校更有特色,教师的教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学更有特点,学生的发展更有特长”。③

  二、动态校本语文课程开发的基本思路与方法

  1、我国“课程理论”对“校本课程”概念的两种解说。

  由于“课程理论在我国教育学体系中的结构性缺失”④课程理论研究者所处的社会背景及其所依据的认识论、方法论的不同,人们对“校本课程”的理解也不尽相同。我们就其中较有影响的两种解说加以比较说明:一种认识,校本课程是一种结果,即学校内部根据学生实际情况和当地可资利用的教育资源而选定的某种选修科目,为实施选修课教学而选定或自编的教材、为完成教学目的而确定的某种教学活动方式。另一种认为,校本课程是一种课程开发策略,指学校根据自己的育人目标自主进行的课程开发。这种认识强调“课程不仅是一种结果,而且是一种过程,更是一种意识”⑤。这种意识具体体现为:重视学生的差异性,确立教师、学生为本位、为主体的课程开展决策机制,补救单一狭隘的专家型课程开发决策的缺失,使课程体制具有多层次多途径全方位满足社会发展和学生发展需要的能力。

  两种课程观尽管所强调的内容不同,但在实践上都是以选修课、活动课或整合两种课程为呈现形式的。是在实施国家及地方正式课程(或称主体课程)的前提下而开发的一种补充性课程,对国家及地方原有课程触及不大。

  2、当前语文课程研究的主要方向及我们对动态校本语文课程的界定。

上一页  [1] [2] [3] [4] [5] [6]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