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学教学中过程教学的几点探讨 第2页

关于在数学课堂教学培养学生的想象力 创设质疑情境

  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对旧有教学方法、教学策略继承中求发展,努力为学生创设活动情境,鼓励学生大胆尝试,丰富学生的想象力。

  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究”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了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人的心灵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而传统教学中,学生缺少主动参与,多被动接受;少自我意识,多依附性。学生被束缚在教师、教材、课堂的圈子中,不敢越雷池半步,其创造想象力受到压抑和扼制。

  新课程标准提出:学生是教学的主人,教师为学生的学来服务的。课堂上让学生大胆提出问题,学生在学习中产生了疑问,就能主动地探求知识,产生浓厚的学习兴趣,数学教师在课堂上要根据学生好奇、好问、好动的心理特点,结合教学设计:激疑—引疑—设疑—解疑过程鼓励学生自主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创设质疑情境,让学生由过去的机械接受向主动探索发展,有利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例如:在教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关于加和减的知识时,对于每一个例题的主题图,让学生先自己看图,然后让学生说说从图上你看到了什么,你又能提出什么和数学有关的问题考考其他的同学呢?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去解决问题。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创设交流情境,变“个体学习”为“集体合作”

  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有计划地组织他们讨论,为他们提供思维摩擦与碰撞的环境,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了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其思维的活跃。创造心理学研究表明:讨论、争论、辩论,有利于创造思维的发展,有利于改变“喂养”式教学格局。

  创设想象情境,变“单一思维”为“多向拓展”

  一位留学者归国后说:如果教师提出一个问题,10个中国学生的答案往往差不多,而在国外学生中,10个人或许能讲出20种不同的答案,虽然有些想法极其古怪离奇。这个例子说明,我国的教育比较注重学生求同思维的培养,而忽视其求异品质的塑造。研究认为:在人的生活中,有一种比知识更重要的东西,那就是人的想象力,它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学生的想象力越丰富,对知识的理解就越有创见。

  在教学中应充分利用一切可供想象的空间,挖掘发展想象力的因素,发展学生的想象力,引导学生由单一思维向多向思维发展。小学生尤其是低年级学生,对故事、童话、动物都非常感兴趣,因此把教材中的问题编成童话、小故事,用小动物来做主人公,学生身处拟人化的世界,增强了课堂教学的趣味性。

  精心设计练习

  练习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知识形成技能的一种基本的活动方式,是培养学生能力的一种重要的手段。课堂练习应目的性强,层次分明,突出重点,形式新颖,学生能够在练习中有所收获,养成主动运用知识的习惯。适当设计一题多解的练习,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探索解决问题的途径,并及时点出学生想出的不同解题方法,并鼓励学生,发展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上一页  [1] [2] [3] [4]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