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国内外大学教育
首先,我想先谈谈香港的教育。相对于内地人大学生来说,香港人做事用心,尽心,而却没有内地大学生浮躁和自视过高。但香港人却不喜欢看书。他们认为看书的用处不大,也许你去香港看到香港人从书店出来,并提着一袋沉甸甸的书。哇塞,上进?读书人?仔细一番会发现里面可能是时尚杂志或者漫画书。全然不是你心中所想的那种上进的读书人,更多时候他们看书是一种休闲与放松。然后,在一定程度上看来是不上进表现的香港人,他们却十分容易找工作,就业率远高于内地,香港大学毕业生基本上都能找到一份体面的工作。而这在内地却难以实现。
美国、甚至香港、新加坡等的本科教育并不是专才教育,而是通才教育。在这些国家的大学本科学习生涯中,学得更多的是社会学、心理学、沟通交际、数学、写作等,并提供大量的选修课丰富大学生的专业学习和能力发展。真正的专才教育则放在了研究生学习和博士学术研究生涯上。本科的教育更多的只是把专业的学习停留在一个基础的层面上,当然不包括个人自学和培训所得。然而,本科的通才教育进入社会后,却依然吃香,没什么特别突出的专业技能,却自然翱翔于社会,并成果显著。相对于内地本科专才教育的学生,至少对专业的接触和学习更多的多,找起工作来更加的困难?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大学教育,应该可以算是精英化教育了,至少在国外,大学生相对可以说成是稀缺资源了。而国内,随着大学的扩招,大学生越来越多,虽然在13亿人口面前也是稀缺资源,但为什么内地大学生找工作,一份体面的工作就这么不容易呢?此外,既然大学生这么难找一份体面的工作,那么大学一味得扩招,意图何在?
中国产业链基本位于制造业的尾端,工作内容分工明确,要求的素质并不需要太高,专科生,甚至高中生就能胜任了。经过少数时日的培训,这些分工明确的职位可以很好地被胜任。而美国、香港,他们的产业链基本都属于服务业。服务业并不需要大量的劳动力,更多的拼智、拼谋略、拼战术,在此有广阔的空间让大学生们去发挥、去翱翔。那么,就算美国、香港大学生相对于内地大学生的专业知识积累程度不是一个等级的,也不碍于他们的就业,因为社会需要他们。这个论点在一定程度上把理论知识的作用扩大化了,就做事方法上、文化语言上、风俗习惯上等,每个地方更倾向于招收本地人。
因此,就内地的环境而言,我们应该如何突出自己?在大学的“标准化”教育下,我们应该如何培养自己的竞争力?
看完这段分析,你的想法如何?我们应该如何更好地提升自己?文/陈子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