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

 在以往的中学数学教学中,教师非常重视数学知识的教学,而很少关注这些数学知识和学生的实际生活有哪些联系。学生虽然学会了数学知识,却不会解决与之有关的实际生活问题,造成了知识学习和知识应用的脱节,这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是很不利的。加上旧教材知识体系陈旧,数学的应用性差,趣味性不强,跟不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需要,与现代社会、现代生活实际联系不密切,学生普遍感到数学学习枯燥无味,更谈不上运用数学知识灵活解决生活问题。因此,作为一名数学教师首先应在思想观念上将数学课定格为“生活课”,实施“生活数学”教育,让数学教学充满生活气息和时代色彩,真正调动起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使他们真正认识到“生活离不开数学,数学也离不开生活。”那么,在中学数学教学中如何实施“生活数学”教育呢?我认为应注重以下几个策略。

  一、让生活走进数学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趣的、富有挑战性的,数学教学应该是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索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同时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作为数学教师一定要充分利用现实生活的数学教育资源,努力构建课内外联系、校内外沟通,学科间融合的数学教学体系,拓宽数学学习的渠道,增强学习数学的实践机会。让数学教学回归自然,回归生活,树立课内、课外相沟通的“大数学”观,让学生的数学学习走出校园、走进生活,把社会生活内容请进课堂,将知识的应用情况引入学生的学习活动,从而调动学生主动学习数学、创造性运用数学的积极性,养成在生活中事事、时时、处处吸收运用数学知识的习惯,使他们清楚地认识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又服务于生活。

  例如,在数学教学中,教师可引入这样的一些生活问题:(1)300页的书大约有多厚?400名学生大约能组成多少个班级?1200字的文章大约需要多长时间读完?(2)你注意到路边交通标志牌上的不等式符号吗?街道口红绿灯南北间隔时间不同,你知道是为什么吗?(3)五花八门的商标图案中,有许多几何图形,如“北大方正”、“联想集团”、“奔驰汽车”、“西安杨森”等,它们是怎样画出来的?又有什么寓意?(4)商店里商品的打折销售、工资的利息税、房屋的分期付款、银行的按揭贷款等问题,你看懂了吗?这些数学问题源于生活、寓于生活、又用于生活,越贴近学生生活的内容就越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善于捕捉课本知识与社会生活相联系的事实,捕捉学生身边生活中的数学事实进行有趣的探索,一有机会,就可以将它们充实到课堂中去,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离不开生活,数学就在他们周围。

  二、让数学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所谓“贴近学生、贴进生活”就是在数学教学中,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已有的知识背景出发,联系生活讲数学,把生活经验“数学化”,把数学问题“生活化”,体验“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的思想,以此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勇于探索、敢于创新的科学精神……最终为学生的终身可持续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1、教学选材应贴近生活

  数学教育要使学生获得作为一个公民所必须的基本数学知识和技能,为学生终身可持续发展打好基础,就必须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题材引入数学学习的大课堂。因此,教师在教学中要善于处理教材、调整教材、重组教材内容,教师要根据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教学目标,联系生活实际,选择一些学生身边的、有趣味性的、有思考价值的数学问题,从中获得大量有关数学的信息,充实到课堂教学中去,这样既可以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可以激发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如《有理数及其运算》的第1节是“数怎么不够用了”,该节开始,通过设置班队竞赛计分问题引出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与所学知识的矛盾——原来所学的数不能解决这一新问题,怎么办?需要引入新的数。这样不仅使学生明白数学是生活的工具,更使新内容引入自然,学生便于接受。再如第五章《一元一次方程》的第1节“你今年几岁了”,为了解决年龄这一实际问题,引出了方程,让学生感受到方程是为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而给出的,增强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同时,在教学中,教师还要注意选编和创作其有时代气息、贴近学生实际、格调清新、立意新颖、市场经济意识浑厚的例题、习题,加强对学生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能力的考察,注重人文精神、审美素质的教育,使学生体会到数学的社会价值性和数学知识存在的广泛性,激励学生学数学、做数学、用数学。如农村老木工在已知圆的周长计算半径时常用的方法是:倍六长十分一,其意是将已知圆的周长率以1.6倍而后十分取其一,这其中的道理何在?再如,丛镇白铁皮制器厂获得有关裁料信息,要在500×300(单位mm)白铁皮上裁出:上底为100,下底为300,高分别为150和200两种直角梯形料板,设计一种合算的裁剪方案,并计算剩余料。诸如此类来自于社会生活实际的数学信息题,让学生在探讨、合作、交流中寻求解决的方法,使学生喜数乐学、勤学、会学。

  2、学习材料应贴近学生

  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为了使学生摆脱传统的“接受性学习”的被动学习方式,教师要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材料,采撷生活中的数学实例,选择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需要的素材,从贴近学生生活的实际问题中挖掘数学问题,营造一种能激励学生主动探索的问题情景,引导学生用数学的眼光看待周围的世界,为课堂教学服务。例如:一块圆形的玻璃被打碎成不易全部带走的几块碎片,要配一块新的圆形玻璃,可以采取什么方法?什么方法较好?为什么?这是生活中一个活生生的实例,本题只是提出“可以采取什么样的方法”,而并非“应当采取什么样的方法”,把更大的“自由度”留给了学生。进而,“什么方法较好?为什么?”学生会把这一问题自然而然地“数学化”——要配成圆形,必须知道半径,而求半径的关键是确定圆心,实质是用交轨法定圆心,即想到利用周角定理的推论或垂径定理的推论确定圆心,一改过去“直接给出三点求作圆心”的旧模式,而以“破镜重圆”的背景,既富有创意,又增加了解题的梯度,从而考查了学生对课本知识的理解程度和应用能力。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