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民族志方法的探讨 第2页

   教育民族志的整体性可从两个方面来论述。其一是教育民族志学者本身就是研究中的一个因素。首先教育民族志学者如果没有一般人类学习文化的能力,此种研究就不可能做好。因为他们本身就是研究的工具。在此必须强调的是,因教育民族志学者自身所具有的特征,诸如年龄、性别、性格、素质与天赋等,可以使一些别人难以获得的知识变成唾手可得。比如,上述的沃尔科特就是利用自己所具有的特质,作为研究工具。首先利用自己的人际关系,在决定以贝尔为研究对象之前,通过朋友的介绍和自己社交生活中的偶然机会认识了一些“校长”朋友。他先与这些校长结交朋友,一方面增进彼此的了解与信任,另一方面沟通研究目的。最后沃尔科特选择了贝尔。原因很单纯:贝尔愿意连续两年和一个人类学的研究者一起工作。

  其二是注重整个社会文化环境。这一特征不同于教育研究那样专注于检定变量间的关系,而未涉及整个社会文化环境,也就是说教育民族志具有整体性。教育民族志研究者将教育看作为整体的社会的更大范围研究中的一部分。在沃尔科特的《校》中,采用民族志方法对美国学校体系中教育行政人员一位小学校长艾德·贝尔(ED.Bell)进行了长达两年的参与观察,研究这位校长的生活世界、行为所隐含的文化意义、以及美国社会所界定出的校长对当事人的意义(参见谢小芩对本书所作摘要Hsieh,1989:206-210)。在该书中,沃尔科特先将这位小学校长视为一个普通“人”,“校长”只是这个人的一个角色,也就是说,沃尔科特是以“人”为主体研究校长在学校体系的意义功能,以及在整个美国社会文化脉络中的涵意。

  沃尔科特在田野调查的参与观察前提下,观察贝尔生活世界的每一个层面,也就是说,在各种情境的所有的言行举止。他跟着贝尔参加所有的学校活动和会议、学区内老师与学校行政人员的大小会议、地方性至全国性的教育协会、正式与非正式的职员聚会,不论是在校内或校外。还观察贝尔的起居生活、在教堂的活动、为校为私的旅行、用餐的时候、与朋友聚会的时候。简单的说,沃尔科特观察贝尔在学校情境与日常生活情境的种种行为,并将所见所闻尽可能地记录下来。

  沃尔科特两年研究下来的成果撰写成了一本教育民族志《校》。在该书中他首先说明研究对象是怎样选择的、为什么他选择了民族志取向的研究方法。用深入的描述在一般日常学校中校长的生活,以呈现校长这个位置的文化意涵。接下来说明校长的个人生活、早年生活、家庭生活、社区生活,以及校长这个职位如何影响贝尔这个人。然后又描述贝尔所处的学校与所居住的社区,并比较家庭和学校两种不同的社会情境如何影响贝尔的行为。以此来说明校长在正式与非正式的人际场合所反映出来的校长角色。及校长的主要功能在于维持学校系统的运作,贝尔如何成为一个校长、如何扮演好一个校长的角色功能、如何评鉴老师并使老师进入学校体系的状况、当面临问题与危机时如何处理。最后,沃尔科特下结论说一个学校校长最重要的是:耐心与谨慎,学校校长在美国社会中的学校体系中主要扮演的角色是仲调者,而非创新者或命令者,这也正是大多数美国人对校长所持有的印象,换言之,校长的角色所反映的正是美国文化的价值与期望。

  从上述例举的描述中,可以了解到教育民族志的研究,本着参与观察、深入描述、整体性的研究原则,将教育视为一个以行动者为主体的社会文化体系,并将教育的现象放在整个社会文化的脉络中来解读教育活动、教育过程、教育媒介的深层意义。[13]

  民族志的方法,无论研究者研究的重点是什么,通常都应考虑到一般社会文化环境生活特性在当地的形式——角色与社会地位的类型、权力与责任、资源的不同控制、传递下来的价值、环境的限制等。要把当地的情况放入时间、空间、与形态上,并且发现为维持社会秩序与满足表达的刺激,当地人所发展出来的特殊形式与吸力的中心。

   (二)教育民族志的局限性

   在有关教育民族志方法的使用的讨论中,当然也不能说是绝对的完整。由于部分性无法避免。唯一的解决方法就是要面对它,尽可能补偿它。在诠释中允许它。上述的沃尔科特为了对贝尔的生活有整体性的了解,弥补或缺的部分,沃尔科特访问了贝尔的妻子和母亲,以进一步了解贝尔的家庭生活;还访问了13位学校的老师和职员。以了解他们对贝尔的看法;并请所有五、六年级的学生写下他们印象中的校长。当然,贝尔是主要的报道人,每次在和贝尔进行正式的访问之前,沃尔科特会事先规划一下所要问的问题。访问都是以开放式的结构进行,并将之录音,包括贝尔的生活经验、个人情感、理想的世界,以便了解贝尔的世界观与价值体系。沃尔科特同时也收集在学校内的所有公文、信件、有关学校的报告等文献性的资料,还画了学校的地图、并拍了学校四周临近的照片存档。

  另外,民族志研究并不能达到教育研究在方法论、格式或结果方面的标准。它无法在短时间内完成。在现有的研究中如果没有可做比较研究的成果,它也无法自一个环境中推论另一环境的发现。它更无法完全吻合现代快餐式、讲究效率、企业似的教育研究方法的需求。它也无法明白分清可以导致改善学校或学生的个别非脉络的因素。[12]

  总之,教育民族志方法还有需要完善之处,但是已为教育研究作出了贡献。其重要贡献之一是解决了将教育过程与更大范围的社会文化环境分离的状况。在教育民族志研究过程中关注离散的变量和整体的各部分之间的互动、过程和相互关系的复杂性。

   五、结语

   教育民族志方法,是一种有别于其他的研究方法。和所有的研究方法一样,对研究方法的严密性不断地进行探讨,遵循有关研究质量、研究设计、资料收集、资料整理和资料分析的规范,将会促进民族志研究的发展。本文旨在探讨这种研究方法的来源、概念、原理及需要遵循的基本原则,使教育民族志研究的方法不断地得到完善和丰富。掌握和学习这种方法将可以从多个视角更为客观地研究教育问题,从而得到更有意义的研究成果。当然,研究的问题出现多样化时,研究方法无疑将会发生变化并会得到完善。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教育民族志研究者将会在多元的文化背景中思考、对话,共同研究、探讨。

  注释:

  ①[美]Harry F.Wolcott“The Maninthe Principal´s Office:An Ethnography”《校长办公室里的那个人:一部民族志》。本论文中涉及到Harry F.Wolcott本人情况的文字,参考于潘英海《教育人类学》、荘英章主编《文化人类学》国立空中大学印行,1992年,第302-305页。此后为了行文方便,该书名一律简称为《校》。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1]李德显,杨淑显.人种志方法与课堂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2(7).

  [2]林存华.人种志研究与教师智慧的生成[J].教育理论与实践,2006(8).

  [3]桑国元,于开莲.基于人种志视角的课堂观察理论与实践[J].中国教育学刊,2007(7).

  [4]刘优良,谭诤.论人种志在高等教育研究中的应用优势[J].当代教育论坛,2007(12).

  [5]Peacock,CJ.L.The Anthropological Lens:Harsh Lights,Soft Focus[M].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l986.

  [6]Wilson,S.The Use of Ethnographic Technique in Educational Research,1977(47):245-265.

  [7]梅斯曼.比较教育研究中的批判性人种志[M]//赵中建,顾建民.比较教育的理论与方法——国外比较教育文选.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291,308.

  [8]马林诺夫斯基.西太平洋的航海者[M].梁永佳,李绍明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02:6. [9]李复新.“隐蔽课程”的教育人类学基础[J].教育研究,1990(7).

  [10]胡森,波斯特尔维斯特.教育大百科全书:2卷[M].重庆: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海口:海南出版社。2006:108.

  [11]裴娣娜.教育研究方法导论[M].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8.

  [12]曾守得,编译.教育人种志研究方法论[M].台北:五南图书出版公司,1989.

  [13]潘英海.教育人类学[M]//庄英章主编.文化人类学.台北:国立空中大学印行,1992:304。

  来源: 《教育学报》,2008年第3期;

上一页  [1] [2]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