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说学生课堂外的实验

说说学生课堂外的实验
我们的衣、食、住、行及生产无一不体现丰富的化学知识,只要我们善于思考、善于挖掘。著名特级教师李元功说:“教师热爱学生,对学生报有期望,并把这期望付诸思想教育的过程,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这些学生常常会如教师期望的那样不断进步。”说不定未来的化学家将在他们中诞生呢!
综上所述,实验教学改革,是让学生更多地参与教学活动,激发他们主动思考、渴求了解结论的愿望,从而从被动地接受知识变为主动地获得知识。更有利于教学重点的突出和难点的突破,有利于学生的实验能力和技能的提高,也有利于化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高。同时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原则。化学实验作为化学教学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更好的发挥其在培养学生能力方面的作用,真正地将新课程的理念充分地、全方位地体现在我的实验化学教学中,还有待我们进一步的深入探索和不懈地努力。 摘要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化学给初中生提供了这个舞台。化学除了在课上有这个机会,在课堂外也有更广阔的空间,任由同学们自由地翱翔。作为教师,要提供给学生机会,引导他们做能做的事情。我从三个方面来讲如何给学生创造机会,发挥学生潜力,给他们制造快乐,体会成功的喜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情感等多方面都得到发展。
关键词   课外实验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自然学科,化学教学离不开实验。建构主义认为:把学生置于真实意义的问题情境中,贴近学生的日常生活和社会生活实际,注意从学生已有的经验出发,让他们在熟悉的生活背景中感受、体会、学习,这样才能使学习更为有效。而生活中有丰富的实验题材,有效利用这些实验素材组织学生探究,是化学校本课程的重要内容。通过实验,学生把思维的视角从课本拓展到了社会,丰富学习内容,增强社会实践能力,培养社会责任感。对初三学生来说,他们刚刚接触化学知识领域,相关内容是否吸引他们、是否引起他们的共鸣、是否让他们有认同感,是非常重要的。教师要培养他们浓厚的兴趣,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使学生的思维活动处于最活跃的状态。
    教育家荀况曰:“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於行之而止矣。行之,明也。”,实践可以使人明知道理。所以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使每个学生都有动手做实验的机会。课上45分钟很有限,要充分利用学生丰富的课余时间,丰富的课外资源为化学课上的45分钟服务。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学生课堂外的实验。
一、创造条件让学生做课前准备
化学是到九年级开始学的,九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很强的自学能力了,他们希望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所以学生能做的我不做,学生能讲的我不讲,学生看不懂的做不来的我指导。一开始就让学生“试一试”,把学生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从最简单的事情做起,例如,上第一个实验《对蜡烛及其燃烧的探究》课前,我布置学生先预习,在家里仔细观察蜡烛色态、构造及点燃时的现象,并试着点燃蜡烛刚熄灭时的白烟,记录看到论文范文
http://www.chuibin.com,上课再引导学生他们没有做过,不知道的实验 ,教他们如何写实验报告,这节课就上完了。他们很高兴,原来化学实验也是这么简单的!在教师的鼓励下,学生个个都会主动参与,开动脑筋,积极配合。如《走进化学实验室》,我让同学们在家用纸和透明胶做成试管,装砂子和小石子,反复练习,直到砂子不会掉出一粒,小石子不会把把纸捅破为止。再练习倒水,水不会从侧边流出来就可。结果同学们不但做了教师布置的,有的同学还在家里用小竹节做了试管,用喝奶茶的大吸管做了纸槽(比我们平时实验用的药匙纸槽还好用,我一直留着),用注射器注水等,在课堂上,同学们把自己的绝活表演了一番,可了不得了。又如,在讲《燃烧与灭火》课题时,半个月前就先布置同学们一个任务,请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向父母、街坊领居调查,从广播、电视和报刊、网络等不同途径调查火灾事故,查明火灾原因和损失情况,写成调查报告。两个星期后,同学们写了很多内容丰富、生动的火灾调查报告来。宣传委员把同学的文章贴在墙上,做成了印象深刻的教育栏。通过同学们的调查,不但有利于燃烧与灭火的基础知识的学习,而且还联系现实生活,培养学生的防火意识、提高了防火知识和技能 。再如,《金属材料》的学习,上课前布置同学们搜集用金属制成的物品资料,调查金属的种类、性能和用途,再整理归纳出来。后来在课堂上这节课基本上都是由同学们自己去完成的了,我只是帮他们整理整理,放几分钟录像,答疑解惑而已,遗憾的是,有的同学带来的物品,我也不知道由什么做成的,只好通过各种途径去求证了。
苏联教育学家苏霍姆林斯基说,“人的内心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就是自已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现代教学论认为,每位学生都有潜力,教师的作用仅仅是激发这种潜力。因此在教学中,教师应力求突现学生的生命主体地位,创设一定的情境,激发其内在的潜力,放手让学生参与活动。
二、充分利用《调查与研究》和《家庭小实验》
新教材中增加了《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等课题。教学实践表明,《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的引入使课堂教学延伸至课外,它对激发学习兴趣、巩固知识技能、培养能力、开发智力起到一定作用。调查与研究要收集广泛的资料,写成小论文进行交流,对于培养学生收集、整理信息的能力,与社会的交流与协调能力有很大的帮助。同学们收集的信息互相交流,更有利于学生掌握丰富的课外与课内知识。如《爱护水资源》中,要求学生从图书、、报纸、杂志、互联网等媒体上搜集有关水污染的知识和情况报道,并按生活污染、工业污染、农业污染作分类整理,与同学进行交流。并调查家庭用水的情况。在此基础上我还要求学生到冶金大道沿路的工厂或其它地方工厂调查水资源问题。经过学生的半个月的努力,一篇篇的精彩论文呈现在大家面前,通过调查,同学们了解贵溪的大小工厂增加的如此的快,水资源有很多地方存在污染。所以我将教科书的所有的只要是学生能做的调查与研究、家庭小实验都让他们认真完成。
有时我还将演示实验改成家庭小实验。如用墨水做分子的扩散实验,用大砂子和小砂子做分子之间有间隔的实验;用肥皂水区分软水和硬水的实验;如用玻璃杯、饭碗和小蜡烛来测定空气中氧气的含量.大多数学生在家里动手做实验,有的成功,也有的不成功。回到课堂上七嘴八舌询问老师,经过简要解释和指导后,有的同学回家又重复做了这些实验,一旦做成功了,其兴奋之情自不必说,学习化学的兴趣也随之激发出来。后来,每逢做演示实验时,学生往往会问老师:“我自己在家里能不能做?”加起来共补充了十几个既有浓厚生活气息,又与所学化学知识密切相关,同时学生在家庭中又能够找到材料,独立完成的小实验,作为家庭作业。不仅丰富了学生课余生活,使学生扩大了视野,培养了动手实验能力和观察分析能力,而且由于它们与课堂教学内容同步,也对知识的理解和巩固起到促进作用。初中学生年龄阶段好奇心强,他们学习化学的动机往往是以满足好奇心和感兴趣为主的。课外调查和家庭小实验激发学生对学习化学的兴趣,这种“短暂”的兴趣稳定地保持并得以发展的力量,就是他们在完成任务后取得的这些小小成功了。苏霍姆林斯基所说,“成功的欢乐是一种巨大的情绪力量,它可以促进人们好好学习的愿望。请你注意无论如何不要使这种内在力量消失,缺少这种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无计于事。”每个人都渴望成功。对初中生来说,最大的成功是自主学习,能够有展示自己的机会,得到别人的肯定。学生在获取知识,发展能力的同时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三)组织形式多样的课外实验活动
组织化学兴趣小组是开展课外活动的很好方式,兴趣小组活动除了举办扩展课内所学过的知识内容的专题讲座外,还以做化学趣味实验,制作实验教具、组织参观、进行社会调查等多种形式展开。在小组活动中我尽量发挥学生的特长,鼓励学生多动手、多动脑、多实验。我们学校每年都要举办兴趣晚会,在晚会上表演节目(趣味化学实验、化学小魔术、小游戏等)的都是化学兴趣小组的成员,而观众是初中学生。丰富多采的晚会把他们带入五光十色的化学世界,看到美丽的烟花、听到爆竹声响,学生自然联系到金属的燃烧、不纯氢气点燃时的爆鸣;看到烧不掉的手帕、云雾仙境就急着想了解这是什么变化?……兴趣的激发大大提高了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复习课时将部分习题作为实验课题,如开辟《家庭中的化学实验》课题,让学生利用家里现有的物品进行实验、观察,如用电池外皮制氢气球; 怎样除去用久的热水瓶胆和烧水壶内沉积的水垢;观察没擦干净的铁锅、菜刀表面留下的锈斑;比较食盐和白糖溶解性的大小;将鸡蛋放入盛食醋的茶杯中观察蛋壳表面产生的气泡以及限用厨房内的用品来鉴别精盐和碱面等。还自制实验用具,酸奶瓶、矿泉水瓶、大小吸管、竹筒、筷子、脸盆、水杯、碗、白布、打点滴用的塑料管、注射器、装药的铝塑板等等都成了他们做实验的“小帮手”。通过这些活动使学生感到化学就在自己身边,化学与生产、生活、社会密切相关,在一定程度上增强了他们关心自然、关心社会的情感。能激发学生钻研科学实验的积极性,发挥出他们的聪明才智。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