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辩课稿
盲孩子和他的影子辩课稿
金波先生在谈及本文感情·意境·语言的文章里有言:我常常想,失明的人最痛苦,没有了视觉,就像丢失了整个世界。这启示我们要深入童话世界,以犀利的眼光和深度的领悟力来感受文章。而恰恰在处理的过程中,我们老师却有如下不当:
1. 盲从导入。学生蒙眼睛擦黑板的情节由于老师的过场性而缺乏目的性,使情境创设虚无缥缈。
2. 喧宾夺主。整体感知默读和角色朗读的过程中,教师缺乏精细到位的点评,使童话本该有的曲折的情节、诗意的语言几乎丧失,取而代之的却是学生“旁白声音太小”之类的无关紧要的点评。
3. 以偏盖全。文章语言优美、描写和表现手法多样,长短句参差有节奏,叠词运用也是精彩难当,但老师却没有去分析拟人、象征等手法,仅仅是提了一下踉踉跄跄的含义和记忆方式,真是无限可惜。
4. 教法呆板。何为童话?其一、教师没有教授学生什么是童话以及童话的特点。其二、童话更适合跳跃性的思维和语言去感知。而我们却失望的看到这种美好早已被教师事先设计好的“连环画”所代替,遏制了学生的丰富想象力。
5. 主题过大。(只要人人都献出一点爱,世界将会变成美好的人间。)课文说了一个纯真友谊的故事。文章中的影子不是一个自然现象上的概念,形影不离已经取代不了它的作用。那么,当寂寞、无聊、空虚、弱小、残疾等阴影萦绕在我们今天的生活中,我们的影子又当如何解释?我们老师又该怎样去引导学生呢?
(写在后面的话:辩课内容为七年级语文。我作为非中文专业反方二辩,上场就引起格外的关注。正方选手紧紧咬住我不放,殊不知我也是一颗地雷。我凭着自身对文学的感知力和队友默契配合,让正方瞠目结舌。特将我辩论内容做一个公开,大家一起切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