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儿童的暴躁不团结问题的成因及应付对策

守儿童的暴躁不团结问题的成因及应付对策
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和社会各方面都还都还不发达,特别是社会保障方面更是处于起步阶段。三十年的改革开放三十年的经济发展,农民工可以说是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他们"抛妻弃子"远离家园,常年奔波在条件艰苦的各种工序之间,有的是一人离家打工,有的是夫妻纷纷离家在外奔波。于是引发了一个社会问题——农村留守儿童的问题也逐渐引起社会各界的关注。

  我所在的公会镇中心小学,有学生390人,其中父母一方在外打工的学生有160名,占41%。父母双方都在外打工的学生有60名,占15.3%。总算起来已经超过全校的一半有余。通过对这些留守儿童的观察我发现了他们很多问题,如:情绪方面,爱哭、焦虑、忧虑。敌对问题,暴躁、不团结。人际交往方面,孤僻。学习心理方面,逃学、厌学。今天我重点说一下敌对问题的不团结暴躁问题的成因及应对策略。

  案例1

  留守儿童多内向暴躁

  公会镇瓦窑湾村留守儿童郑伟,男,十岁,小学三年级。父母都在外地打工,每次考试完以后成绩不好被他父亲知道以后,只靠拳脚棍棒,不进行有效地沟通。与爷爷奶奶生活在一起很少和同学玩很少说话。在家里老两口围着他转,由于隔代亲的缘故,他说要天上的星星,爷爷奶奶不敢把月亮摘下来给他,在村里如果和村里的孩子一块玩,总会打起来。它的脾气不好,不能接受别人批评他。有时候,爷爷奶奶让他先洗手在吃饭,他会掀翻桌子大吼:“嫌我寒碜,大家都别吃。”然后躲在屋里,任谁叫不出来。还要砸家里的东西,弄得家里是鸡犬不宁,经常是满屋狼籍。

  案例2

  留守儿童多独处不团结

  公会镇落花营村留守儿童刘彬,女,13.,小学五年级,父母常年在外打工,与爷爷生活在一块,由于常年不与父母见面,孩子明显缺乏父母之爱,显的自卑孤僻,在班里不与同学交往,往往遇到需要合作的事情自己总是不与别的同学合作。有时候班里打扫卫生,他总是自己站在那默默无语也不打扫,更有甚者跑到操场去玩了。

  案例分析

  郑伟和刘彬这种内向暴躁独处不团结的主要原因无疑和其家庭有莫大的关系。他们受很多不良因素的影响。父母常年不在家,对子女缺乏关爱,对他们的学习不闻不问或是动辄施以拳脚棍棒,这种现象和教育孩子不适当的方法对孩子的影响远远不止是性格上的残缺,若不及时的对其引导,会对孩子的性格乃至将来造成残缺。我们都知道温馨的家庭生活和亲切的父母关爱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自由,平等,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心情才会高兴舒畅。对于这两个同学我经常关注他们,慢慢取得他们的信任逐渐打开了他们紧闭的心扉。有一次我和他们谈话,从他们眼神中我看到了他们的孤独。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了解到,由于常年见不到父母缺少家庭的关爱,父母对孩子的期望太高,若考试不好便是一顿拳打脚踢。家庭暴力影响了他们的心灵。也有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我分析造成这种心理障碍和外在表现的主要因素:一、亲情的匮乏,常年不见父母得不到家庭归属感和家庭亲情。虽然有爷爷奶奶的照顾,但亲情的换位造成了孩子心灵的换位。二、 家庭教育方式的不当,即使父母在物质上给予满足,但成绩考不好动辄予以棍棒,使孩子的心灵受到极大地伤害。三家长老师不懂得学生的心理特点,不理解学生的需要。我们以大人的眼光去看待学生,以大人的要求去要求孩子。很明显这在认识上就是误区。

  如何矫治学生的敌对心理呢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一、 要给予必要的家庭关爱

  我们都知道温馨的家庭生活和良好的家庭学习氛围是孩子成长的阶梯。在这种平等自由和谐的环境中,孩子的心情才会舒畅精神才会振奋。才能以舒畅的心情和振奋的精神面对学习面对周围的一切生活。孩子正处于依恋阶段,众所周知,依恋关系是孩子身心发展过程中的一个基础,良好的依恋关系能够满足孩子的基本生理需要,能够帮助孩子形成对社会的安全感和信任感留守儿童缺乏一种稳定而和谐的亲子关系,长期处于这一环境中,极易形成敌对性的性格。所以要给孩子创造依恋环境,满足其依恋心理。相反一个缺少家庭关爱的家庭,只能给孩子带来焦虑不安孤独寂寞,使其性格变得畸形最终形成敌对心理。所以要给孩子以关爱。给孩子以温暖。

  二、 树立正确的教育方式,

  过分溺爱和放任自流或态度过严态度粗暴,好多学生的父母以工作太忙忽略了教育孩子的责任,对孩子放任自流,或把教育孩子的责任转移给爷爷奶奶,老人疼爱第三代,往往比较注重生活方面的照顾,缺少心理上感情上的交流。导致这些学生缺乏责任心和自制力,把不良习惯带到学校来。所以父母要承担教育孩子的责任。不能听之任之,置之不理。还有的家长教育方式粗暴,动辄施以拳脚棍棒,给孩子幼小的心灵造成阴影,久而久之易使孩子形成叛逆心理,加之对长辈的模仿,易把同样方式带到学校,形成恶性循环。所以要对孩子耐心教育,方法要适当。

  三、 同情给予尊重,给每个学生期望与鼓励

  这类学生表明看好像一切都无所谓,但内心深处却是十分痛苦的,因为他们对自己进步并不完全丧失信心,他们急切希望得到别人的尊重,得到老师家长和同学对自己的关怀和帮助。因此对这类学生老师要真诚的帮助爱护尊重他们。通过无微不至的关怀,以消除对立情绪,并逐步彼此间形成一种亲情同情热爱信赖的心理气氛。

  四、 及时加以引导,规范其行为

  在通情的基础上,就应该乘热打铁,对其进行说理教育,耐心的帮助他们分清是非,改变错误的看法树立正确的观念。教师和家长要善于发现他们的进步并给以支持和表扬,点燃他们的自尊心火种。

  总之造成学生不团结暴躁的心理外部因素是多方面的,我们要认真研究探索,找出原因,采取对策,对学生耐心细致的引导,学生的这些不适心理必将得到矫正和克服。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教育学》《心理学》

  《小学生心理学》浙江教育出版社,王耘,叶忠根,林崇德编

  《小学生心理诊断》山东教育出版社 陈永胜主编,2000版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