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调查报告
在近年从中等师范升格为高职的院校里,作为文化基础课的主课大学语文处于一个非常尴尬的地位。不但通用的教材没有摆脱普教教材编写思路的束缚,实际教学中表露的如“沿用中师教学模式,缺乏职教特色”之类的种种弊端,更严重影响到这门课发挥其应有的作用。有些学校有些专业甚至不再开设该门课程,而以其它文化素质教育课程代替。可以说,大学语文课程面临“下岗”、语文老师则更面临“下课”的危机,这不能不促使我们认真审视转型期高职语文课程的教学现状,并围绕职业核心能力的培养,对此重新认识,并进行卓有成效的改革。
北海职业学院省级课题《转型期高职院校语文课程与教学改革研究》将高职语文课程与教学现状的研究作为一个重点,旨在准确把握、深入分析教师和学生对现行教材的看法和使用效果,及这门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和存在的问题,以便寻求有针对性的工作对策。本问卷调查即为该课题于2006年秋季在北海、河池、贵港三城市的职业学院进行的专题调查。
一、调查的准备和实施
问卷的编制:调查问卷由课题组编制。共包括11个题目,提问可合成四个方向:对现行教材的看法、对新编教材的建议,对语文教学目标的认识、对现行课堂教学的评价。
问卷中的询问调查采用单项或多项选择的方式。
调查的样本:一半来自本课题组所在的本学校的学生,另一半来自河池和贵港两地职业学院。三个学校都是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高职院校的,基本情况大致相同。学生总数350人。
调查的实施:调查组将调查问卷及进行操作指导的说明发放给参与调查的各个学校,由各校的语文教师组织实施调查。采取集体调查方式,完成后当场回收。调查后,样本学校将问卷寄回本校,由本校课题组人员组织课题参研人员负责组织数据录入,使用Excel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分析。
本调查共回收问卷350份,其中全部回答的为有效问卷,共314份。课题组对调查数据进行了全样本统计分析和分类比较分析。
二、样本学生对高职语文教材与课堂教学总的印象
三地职业学院使用的高职语文教材都是由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的普通高等教育“十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大学语文》、《应用写作》、《财经应用文写作》等,中职阶段则仍然沿用语文出版社的中等职业教育国家规划教材《语文》。以下为调查主要内容及结果显示。
1.较喜欢的教材内容是文学作品部分。
参与回答第一题“你对现行教材最满意的编排内容”的314名学生中,有138人选择了“文学作品部分”,其中以北海占比例最高,达63.83%,河池比例最低,为 23.33%。选择“应用文部分”最多的是贵港,比例为45.78%,差不多占该校参与问卷调查的学生的一半。三地表示“没有最喜欢的编排内容”的占总比例的20.70%。(见表1)
2.最喜欢阅读和学习写作叙事性作品如小说。
超半数学生表示最喜欢文学性和故事性强的叙事作品(57.64%),其次是诗歌类的抒情性作品(32.48%)。而仅有12.74%的学生对科技小品之类的说明性作品感兴趣,这个比例甚至低于对实用性作品的选择(16.56%)。与此联系,多数学生认为,高职语文教材应该涵盖“阅读欣赏”和文学作品的写作(比例分别为56.73%和42.04%),而对应用文写作的热衷度相对低一些。(见表2和表3)
3.高职语文教材应侧重实用性文章的写作。
多数学生偏爱感性的文学性作品,但同样有多数学生理性地认为教材应该侧重实用性文章的写作指导,314名学生中有189名在高职语文教材应侧重的内容,阅读欣赏、文学作品写作、实用文写作、口语训练中选择了实用文写作。而选择其他三项的比例相当。(见表4)
4.非常重视语文教育过程中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
样本学生中有222人要求实施语文教学的过程中有“一定的语言交际能力”的训练。与此要求相适应,有近半数的学生希望培养说标准的普通话和具备一定的论辩能力。(见表5)
5. 对语文课堂教学期望值高。
对于高职语文教学最终培养的能力的理解有些出乎意料,有75.48%的学生在“书面表达能力”、“口语能力”、“判断是非能力”、“综合语言应用能力”、“适应本职业需要的语文能力和相应的人文素质”五项中选择了综合语言运用能力为最高能力培养目标。作为职业学院的学生,作出这样的选择折射出很大的让人欢喜让人忧的问题。期望高,所以失望也大。(见表6和表7)
6. 对现行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方法有诸多不满意。
认为当前语文课“可要可不要”和干脆表示“厌倦”的学生占到了66.24%(见表7)
对于现行的教材,样本学生的意见多集中于:“内容单调和脱离现实生活”、“重复过去学过的内容太多”、“阅读理解设计无新意”。与一般教师认为学生厌学的主因是教材内容深等有一定差距。71.02%的学生希望优秀的语文教材应该做到能拓展学生视野、扩大语文信息量,分别有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教材应将紧扣现时代生活和弘扬传统文化结合、娱乐性与教育性结合、经典文学作品与新时代流行作品结合、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结合。对教师的教学,意见集中于“教学设备不够、教学辅助手段单一”(总比例为53.82%)、教师缺乏激情和课堂缺乏艺术性(总比例为39.81%)、课堂效率低和信息量少(总比例为 36.62% )。(见表8、表9、表10)
三、对课程、教材和教学认识的特点
上述整体数据统计不仅反映了广西三地的职业学院学生对当前语文教学教材看法的基本特点,而且反映了不同地区、不同文化教育环境的职业院校语文教学地域差异的特点。正由于差异的存在,整体数据统计描述的现象所具有的代表性较为有限。为了更客观地认识由中等师范学校升格为职业学院的语文教学现状,调查组又深入各地教学一线采访和听课,从中发现的问题基本与样本学生的反映基本吻合。
1.对语文课的学科价值认识较充分。
虽然对现行教材和教师的教学活动有较大意见,但绝大部分学生并不否认语文的重要性,觉得开设语文课很有必要。共有将近半数的学生认为每周应该开四节语文课(总比例为42.36%),而只有极少数的学生(5.73%)表示不必开设这门课程。(见表11)
调查显示,所有学生都认为通用的文化课基础科目语文对于自己的长远发展有用,对语文教学与形成职业能力和职业发展能力的关系有一定认识,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而且对教材和教师的教学行为具有很大依赖性,这意味着,语文仍然应该作为高职院校的一门显性课程存在。
2.学习语文的内驱力强劲、兴趣浓厚,而不获满足。
此次调查问卷发出350份,收回有效问卷314份,可见大部分学生非常关注这次调查,关注语文学习教育的动态和总体方向。
就教材而言,学生反映其重复内容过多,表明学生不满足于现行教材的信息量。而教材编著者出于职校学生基础普遍不高、接受能力有限、对语文兴趣不够的考虑,尽量将知识点浓缩和系统化,甚至重复,导致学生有一些不满。对于现行教材,三地学生都偏爱文学作品部分。
就施教者而言,问题则非常严重。三所学校原来都是培养小学专任教师的中等师范学校,语文是重要学科,它既负载培养学生语文素养的任务,也负载培养学生听、说、读、写的教师基本功的任务,而且还要在具体的课堂教学中体现具体的教学方法供学生模仿和参考,以满足将来专业技术工作的需要。因此以前的课堂教学大都有比较固定的设计与流程,比如复习旧课――导入新课――宣布课的任务――要求学生阅读――提供教材背景――解说教材内容等环节。而且已被作为检查的标准,不二的法则,几乎无人置疑。
从调查反馈的信息看来,高职学生相当反感这种陈旧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式,进而出现66.24%的学生不欢迎甚至厌倦语文的恶劣情况。寻找原因,从他们对教师的评价来看,只有9.55%的学生认为教师专业素质不高,而有20.38%的学生认为“教材本身不好,教师又不善于灵活处理”,39.81%的学生觉得“教师缺少激情,课堂缺乏艺术性”。这些从侧面反映了学生对全新的课堂教学和有魅力的语文教师的渴望,显示其对语文学习的兴趣与兴趣不获满足的现状。
从学生对周课时选择和对教学辅助手段(如多媒体)的要求暗含的信息来看,学生并不满足通过课堂提高综合语言应用能力,事实上也不可能只靠课堂。
3.存在地域差异。
处于广西中东部的贵港职业学院的样本学生对语文课时的安排表现最为积极,有高达93%的学生要求每周开设两节以上的语文课。而河池这一比例在三市中最低,有25%学生认为不要开设语文课,或者无所谓。
从文化发展的整体水平来看,地处桂西北的河池,受其历史传承影响,文学成就斐然,孕育出一代代知名作家,从而带动整个文化氛围的变化,整体人文素质和文化底蕴相对于北海和贵港而言稍显突出。学生耳濡目染,自我提升,故而对语文课堂和教材的依赖性减弱。他们对现行的语文教材不满意的最多,无论是教材的文学作品部分,还是应用文部分,都未表示浓厚的兴趣。(见表1、2)
北海作为沿海开放城市,经济比其它两城市活跃,受外域文化的冲击和影响较大,学生视野较广,对从课堂外获取语文信息的要求较高,其对课程的依赖性与处于内陆的贵港相差不大,但对教材和教学过程中的阅读欣赏和习作文学作品的兴趣远高于贵港,也高于河池;对教学辅助手段的要求也高于其它两地。
四、主要结论
1.应根据实际情况编写合适的新教材。
教材是教学内容和学习内容的载体,是教师和学生据以进行教学活动的材料。现有的高职语文教材,类似原有的普高教材,教学篇目多有重复,而且一些文本的思想性、政治性过于显露,文学性相对不强,实用性也不够,难以开展研究性学习和体现新的教学理念。而职业教育的多专业性和受地域影响性决定了要一套教材适应于所有专业是非常困难的,所以可以考虑变“一纲一本”或“多纲多本”,甚至让教师综合本校多方面的因素自己编写校本教材。
2.要改变原中师阶段的教育理念,顺利实现语文教学的转型,体现职业教育的特色。
现行语文教学忽视了职业学校语文教学要为专业服务的特点,使学生未真正看到语文学习与所学专业的密切联系,而只是肤浅地理解为学语文就是为了说好语言用好语言,甚至通过阅读欣赏文学作品以利于创作。从而使得职教语文在学生走向社会的进程中未能取得应有的作用,影响了学生的“可持续发展”。职业教育之所以有别于普通教育,是因为它是以培养学生的专业技术能力,直接向社会输送应用型、技能型人才见长的。语文教师应及时调整教育理念,改进教学方法,以改善学生的学习动力,而大幅度提高教学质量。特别要必处理好统一性(国家对教学方案的要求和规定)和灵活性(在国家制定的统一规格要求和规定的基础上,根据各校的办学特色和具体情况,弹性地确定教学方案)的关系。
3.增设隐性课程,并实现语文教育生活化。
职校学生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要提高专业技能适应专业技术工作,学习和社会实践的任务已相当繁重,但多数学生对语文学习的要求很多,包括安排充分的课时。显然这是不符合实际情况的。语文毕竟是文化基础课,不可能占用太多的课堂时间,因此必须开辟其它可行途径。
根据样本学生对教材和教师的要求,增设显性课程教学之外的隐性课程即各种非正式学习的要素和环境非常重要,这样做还能充分利用原中师具有的语文教学资源。如改善文化环境,包括教室布置、校园文化、各种仪式活动等,对学生的知识、能力、情感、信念等方面都能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促进教育目标的实现。社会生活中更是处处充满语文学习的资源,教师和学生要利用社会实践的机会提高语文素养,将语文学习与生活紧密结合起来,实现有限的课堂和书面教材承载不下的教学目标,真正使高职语文成为“生命的、生活的、生态的”和谐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