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城中的女子形象及象征意义
围城中的女子形象及象征意义
《围城》是现当代文学作品中的精品,早在大一的时候我们就讲了钱钟书,当时老师还让我们看了一下陈道明扮演的方鸿渐的海报,但当时我并没有读钱钟书的《围城》,因为很多人都说,这部作品描写了爱情与婚姻,因为它之中有那个著名的比喻:外面的人想进去,里面的人想出来。再加上,钱钟书的敖才,里面多有他的呈才之处,拿些历史学,语言学,心理学,人类社会学,哲学等等专业知识来展现他的博学,我甚不喜欢。
直到前几天,我怕自己遗漏精品,就借了本《围城》,看到四十多页的时候,我对我的朋友说我不喜欢钱钟书,但越往后看我似乎从他的呈才之中读到了别的什么,以至于我在读完后竟不能马上阅读下一部小说。并感慨自己能做一个孙柔嘉就不错了。
文学史课上老师分析了一下方鸿渐这个人物形象,但我看完《围城》后,竟在脑海中深深印下了这几个女人的形貌。《围城》中着墨最多的有三个女人,分别是苏文纨,唐晓芙和孙柔嘉。
苏文纨是名副其实的海归博士,有真才实学,懂诗,明确把自己放在高雅一类人中,她喜欢方鸿渐,但她却让方鸿渐望而生畏,在船上,鲍小姐那样仅挂布丝的女人占了她的上风。她在后来的种种作为中,我们似乎看到了让我们非常熟悉的知识女人形象,自以为了解男性心理,耍小聪明让男人重视她的美,其实,看到她真的让人感觉可悲,不是她个人,而是整个文艺女青年的尴尬地位。她自以为是的亲近给了她方鸿渐爱她的错觉,也迷惑了方鸿渐,让方无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法拒绝,但到最后真到了必须分个真假的时候,苏文纨输了。一气之下嫁给一个肥头大耳的诗人,过的也许不错,但其内心的真实想法恐怕值得商榷。在方鸿渐带着方太太(孙柔嘉)再见到她时,她早已不是那个清高的苏文纨了,她开始带些私货,挣些小钱,甚至有点勾引爱过她现在要另娶的赵辛楣了。
而唐晓芙,则是方鸿渐的爱情,来来往往的热烈的情书,在苏文纨导演的爱情戏的缝隙间,他们开始的相互好感,方鸿渐对唐晓芙的爱是纯洁的,这个无用的男人经不过这样单纯,聪明的,不世故的女孩的吸引,但他却逃不脱自己浑浑噩噩的心理,以至于失去了,甚至连挽留的机会都不敢争取的失去了唐晓芙。其中自然有苏文纨的手段,但最终造成这样结局的确实是他的无能。
孙柔嘉有幸嫁给了方鸿渐,按照“赵叔叔”的说法,孙柔嘉绝对是千方百计的嫁给了方鸿渐。可是,嫁给他是她的幸运,也是她的悲剧。嫁一个自己喜欢的男人,用些不伤大雅的小手段本就是知识女青年的爱好,苏文纨,唐晓芙都那样做过。但这个各方面条件不上不下的孙柔嘉最后在恰当的时间里抓住了方鸿渐,义无反顾地走进了围城,这一婚姻的城堡。但接下来琐碎的生活,方鸿渐的无能,脆弱,使得她低到了尘埃里。小说后半部分在着力写他们平日的生活,因为两家家长的争吵,因为平日的吃饭争吵,因为工资争吵,因为彼此的朋友争吵。。。。但在这些吵了就好的琐碎中我读到了真实与感动。相对于钱钟书塑造的堕落的苏文纨,完美的唐晓芙,孙柔嘉给人的感觉是真实。她也有自己的才能,能够糊口养家的独立,她也有自己的爱情,即使方鸿渐再怎么样,她还是爱他,她有自己的坚持,没有堕落,她有自己的性格,没有追求不适合自己的生活,她敢于放弃,敢于冒险,敢于改变,敢于争吵,做事想几分他人。。。。然而最终的结局是方鸿渐最后终于打了她,她收拾了一个行李包离开,留下一个空荡荡的房子。
其实,单从婚恋角度看《围城》是远远不够的,一部作品能成为精品绝不仅仅是它表面所要表达的东西。《围城》写作于四十年代,那时候正是知识分子心里最活跃的时候,一方面是以精英自居的骄傲,一方面又是从于政治的不自由。由建国后的文学发展我们就能看到钱钟书的《围城》中的另一种忧患的现实。
其实这三个女人自有它的象征意义。从高雅到堕落的苏文纨就象征了文人的未来,时而平凡时而不凡的孙柔嘉就是文人的现实,而唐晓芙就是文人理想状态。小说没有交代唐晓芙的结局,想是钱钟书怀揣着理想,不愿一点希望都没有,他或许想有另外一个未来吧。那么唐晓芙就承担了两种身份,既是理想又是未来,但这理想没有实现,这未来不敢期许,也就导致了对唐晓芙的描写只有开头没有结尾,没有彻底的希望也没有彻底的绝望。
文人的心理,自古以来就是忧患为主的。借女人表现文人也是自古有之,但钱钟书却并有把这点写的很明白,其实,对现实的失望,对未来的绝望已经使得文人轻飘飘了,否则怎么会有方鸿渐这一形象呢?其实更绝望的说,文人的未来是如鲍小姐那样的:人尽可夫。看似鲍小姐勾引别人,其实,不就是文人丧失独立精神的依附政治权贵吗?
《围城》是婚姻的坟墓,并不确切。最起码,在婚姻的琐碎中我们还能看到真实。实际上,《围城》描写的是文人的葬礼,进得去坟墓,再也出不来的文人。联想现当代的众多文人,我不禁感慨大家都在围城里窒息了。现在能做个真实的人恐怕都难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