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红楼梦》看康乾时期戏曲文化 第2页

学者们对《红楼梦》中戏曲文化活动的关注与研究为进一步深入研究奠定了一定的基础,而在研究中也还存在着种种不足之处,还有进一步深入探究的巨大空间。如“花雅之争”、伶人命运、戏曲观众、演出场所、演剧风俗礼仪等在《红楼梦》中的反映,所以从《红楼梦》探究康乾时期的戏曲文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

四、研究方法与预期结果
本文以“脂评本系列”和“程本系列”为依据,分析从“脂评本”到“程乙本”所反映康乾时期戏曲文化面貌;以《红楼梦》为主,同时期其它小说为辅,获取戏曲文化方面的史料;以戏曲史和戏曲文化视角关照小说中有关戏曲史料;运用互证法,对于戏曲史上由于缺乏史料而无法定论的难题,运用小说中所提供的真实描写加以证实,弥补康乾时期戏曲史的不足。

难点在于,小说毕竟是艺术作品,存在艺术真实与生活真实的区别,如何辩证地使用小说中的戏曲史料,是做好此项工作的关键所在,笔者将本着科学、客观的态度,对其进行相关分析。

预期达到的结果,一、能够加深对清代康乾时期戏曲文献史料或文物资料的理解和认识,互相印证,进而补充史载的不足,纠正文献史料记载的错误和偏颇,还康乾时期戏曲文化活动的本来面貌;二、转变了过去以戏曲文学史为主的单一研究状况,通过对《红楼梦》中的戏曲史料的梳理,结合社会时代背景,从演员、观众、班社、演出、风俗等多角度关照康乾时期戏曲文化面貌,构建起一个立体的戏曲文化圈史;三、通过对《红楼梦》中传统戏曲文化活动的分析研究,不仅有助于读者们正确、深入地理解作品,提高其欣赏水平,而且为学者们进一步深入地、多元化地研究《红楼梦》打下了一定基础,这是其现实意义所在。

 

--------------------------------------------------------------------------------

[1] 得硕亭《京都竹枝词》又名《草珠一串》中载:“闲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详见路工编《清代北京竹枝词》,北京古籍出版社1982年版,第54页。

[2] 鲁迅《中国小说史略》,郭豫适导读,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版。

[3] 目前《红楼梦》脂评本系列包括12个版本:1、甲戌本,脂砚斋甲戌(1754年)抄阅再评本,存十六回,即一至八回,十三至十六回,二十五至二十八回;2、己卯本,脂砚斋四阅评本,己卯(1759年)冬月定本,存四十一回又两个半回,即一至二十四回,三十一至四十回,五十五后半回至五十九前半回,六十一至七十回(内缺六十四回,六十七两回);3、庚辰本,脂砚斋四阅评本,庚辰(1760年)冬月定本,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内缺六十四回,六十七回);4、蒙府本,清蒙古王府旧藏本,存一百二十回,其中五十七至六十二回,六十七回,以及后四十回抄自程甲本;5、戚序本,戚蓼生序有正书局石印本;戚宁本,戚蓼生序南京图书馆藏本,皆存一至八十回,两本差异很小,校记中凡称戚本,即指两本相同;6、列藏本,原苏联东方学研究所列宁格勒分所藏本,存七十八回,即一至八十回(内缺五、六回);7、梦稿本,杨继振旧藏《红楼梦稿》本,存一百二十回,其中二十二回,四十一回至五十回,五十三回,六十七回,以及后四十回抄自程高本;8、梦序本,甲辰(1784年)梦觉主人序本,存一至八十回;9、舒序本,己酉(1789年)舒元炜序本存一至四十回;10、郑藏本,郑振铎原藏藏本,仅存二十三、二十四两回;11、扬州靖应鵾藏《石头记》,简称“靖本”,杨州靖氏藏钞本《石头记》简称靖藏本,八十回,靖应鹍旧藏,一九五九年发现,一九六三年迷失。毛国瑶抄录其批语并回忆部分内容。为多种本子拼凑,更接近戚序本。抄录时间在戊子(乾隆三十三年,1768)至丙申(乾隆四十一年,1776);12、北京师范大学本(目前学术界认为是庚辰本转抄本,还有争议)。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4] 《红楼梦》程本系列包括程甲本、程乙本两个版本。

[5] 康熙帝1661-1722在位,雍正帝1722-1735在位,乾隆帝1735-1795在位。

[6] 俞大纲《<红楼梦>中的戏曲史料》,1966年《新生报副刊》,后收入香港新亚研究所《红楼梦研究专刊》第12辑,1976年,第1-33页。

[7] 康来新《红楼梦研究》,台北:文史哲出版社1981年版。

[8]《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11月第1辑,第391-404页。

[9]《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03月第2辑,第423-440页。

[10]《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06月第3辑,第361-382页。

[11]《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09月第4辑,第391-406页。

[12]《红楼梦研究集刊》,1980年11月第5辑,第413-425页。

[13] 徐扶明《红楼梦与戏曲比较研究》,上海古籍出版1984年版。

[14] 刘辉《论小说史即活的戏曲史》,《戏剧艺术》1988年第1期。

[15]《红楼梦学刊》,1984年第4辑,总第22辑,第229页。

[16]《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总第60辑,第195页。

[17]《红楼梦学刊》,1994年第2辑,总第60辑,第223页。

[18]《红楼梦研究集刊》(上海古籍出版社,1980年11月)第五辑,第195-197页。

[19] 姚民治《略论〈红楼梦〉的戏曲文化内涵》,《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社科版),2003年第4期。

[20] 白亦农《漫谈〈红楼梦〉中的戏曲文化》,《中国古代小说戏剧研究丛刊》2006年第4辑。

[21] 李希凡《梨香院的“离魂”——十二小优伶的悲剧命运与龄官、芳官、藕官的悲剧性格》,《红楼梦学刊》2003年第2辑。

[22] 秦宇霞《〈红楼梦〉优伶形象研究》,华中师范大学2007届中国古代文学专业硕士论文;白秀文《十二官为十二钗之影》,内蒙古师范大学2007届硕士学位论文。

[23] 李湉茵《红楼梦中引用戏曲之研究》,台湾大学文学院中国文学系2007届硕士论文。

[24] 任文姝《<红楼梦>中的戏曲迹象及清初家班研究》,中国传媒大学2009届硕士论文

上一页  [1] [2]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