波莱罗舞曲音乐作品赏析

波莱罗舞曲音乐作品赏析
 摘要:拉威尔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印象派作曲家之。本文通过对拉威尔的生平及创作风格特色等方面对拉威尔进行了描述。并以《波莱罗舞曲》为例对拉威尔本文源自六维论文网的作品进行赏析。

  关键词:拉威尔;印象派;波莱罗舞曲;节奏。

  拉威尔• 莫里斯(Ravel Maurice,1875—1937 年) ,是法国近代史上最杰出的作曲家之一,他是一位印象派的作曲家,更是一位具有鲜明民族风格的“新古典主义”作曲家。拉威尔生于靠近西班牙国境的西部尔城,他自小接触音乐,7岁开始就学习钢琴,12岁学习作曲,14 岁考入巴黎音乐学院学习音乐。拉威尔在学院跟随福雷(法国著名作曲家、钢琴家、管风琴家和音乐教师)学习作曲,他十分好学,求知欲强。

  《波莱罗舞曲》是拉威尔广为流传的一部管弦乐曲作品。这是拉威尔于1928年应女舞蹈家伊达•鲁宾斯坦之约而创作的一首响乐队演奏的舞曲。《波莱罗》是西班牙文“bolero”的音译,原意是指一种西班牙民间男女双人舞。德国民族音乐学家萨克斯 (1881—1959年 ) 在《世界舞蹈史》中指出:“这种舞蹈为西班牙舞蹈家塞雷索约于 1780 年根据西班牙古老的传统舞蹈改编而成。”舞蹈常以响板、吉他、铃鼓伴奏,舞姿柔美、典雅。

  《波莱罗》舞曲首演后,很快地为全世界的听众所接受,它不但在音乐会上演奏,而且还被改编成为了适合各种乐器组合演奏的乐曲,甚至在大街小巷里行人的哨声中也可以听到。舞剧的场景是这样的:在一家烟雾弥漫的西班牙旅馆里,一个西班牙女郎(就是鲁宾斯坦扮演的)插着梳子,围着围巾,在一张圆桌上神情痴迷的翩翩起舞,她轻盈曼妙的舞姿深深地吸引了周围的人们,他们纷纷围拢过来,共同跳起欢快的舞蹈。《波莱罗舞曲》在巴黎演出后,许多舞蹈演员以及舞剧编导都很注目。爱尔兰舞蹈演员多林把它作为自己独舞的保留曲目,连续演出许多年。

  拉威尔作为印象派音乐家大大发展了印象派音乐的表现力,他早期的创作受到德彪西的影响,追求印象主义色彩。创作特色则以法国传统音乐文化为基础,一方面继承了法国古典作曲家拉莫和库泊兰典雅、清秀的艺术风格,另一方面又发展了柏辽兹、比才鲜艳绚丽的配器色彩。他具有高超的配器技巧,就像变魔术一样,把简单的素材创作成光彩夺目、激动人心的管弦乐曲。拉威尔的音乐作品构思新颖,和声富于色彩,具有音乐织体层次清晰、节奏自由,配器精致细腻等特点。

  拉威尔作品主要吸收的是多民族的民间音乐素材,比如希腊、茨冈等地区的音乐,作品开朗、淳朴,旋律清新、明朗,节奏富有生活气息,在音乐的表现手法上主要继承和研究法国及国外的专业音乐传统。音响色彩较为确定、辉煌、华丽,音乐语言明晰,很少出现模模糊糊的音乐效果,音乐的节奏与节拍相互辉映,调性是约束音乐材料和思维活动的基础,即使是大胆的移调,也不太像德彪西那样近于无调可寻。他大胆地改变了传统的学院派模式,极力摆脱音乐前辈和同时代大师在创作思维上的相似之处,到了后来,他逐渐摆脱印象主义美学思想的拘束,音乐形象显得越来越清晰、音乐的情感表达也越来越明朗。在长期的音乐实践中,他探索各种乐器组合的可能性,努力扩大乐器的表现性能,丰富了乐队的色彩。拉威尔喜欢舞蹈音乐的节奏,这一点在西班牙风格的《波莱罗舞曲》中得到了体现。在《波莱罗舞曲》中隐藏着舞剧化的各种重要元素。

  《波莱罗舞曲》由同一节奏型伴奏下的两支旋律反复发展而成。它的旋律、和声与节奏始终如一、不断反复多次,但却丝毫没有使人感到单调。真正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比它稍快一点。一开始两小节的节奏型始终不变,贯穿全曲:首先出现三拍子的节奏型,中提琴和大提琴的拨弦声交相呼应,小鼓的节奏轻快而富有活力。作者曾说:“这是始终如一的中庸速度的舞曲,不论是旋律、和声还是由小鼓不断击出的节奏,始终保持原样不变。唯一的变化是管弦乐音响的逐渐增强。”

  这首作品在各个方面都有较丰富的创新,例如在曲体结构、调性设置、配器方案等方面。对音色的巧妙运用和对力度的熟练使用(从轻到响或从响到轻的变化)的结合,让人听起来趣味横生,变化无穷。

  这首曲子的第一大特点是它的节奏:全曲从头至尾都是在一个固定的节奏型之上的,从旋律还没有出现,这个节奏就慢奏出,直到乐曲结束也没有出现一点变化。作曲家采取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固定旋律,写成了这首规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模宏大的变奏曲。这个被后人称做“纠缠不休的节奏”一直响了15分钟以上,不仅用小鼓来演奏,各种乐器:长笛、大管、小号、法国号、双簧管和弦乐器等也被慢慢的增加进来。

  第二个特点是它的速度:它的速度从头到尾没有出现一点变化。比实际的波莱罗舞曲的速度要慢一些。

  第三个特点是旋律:这里只有两个16小节的反复的乐句,从头到尾都是简单的重复,既没有变奏也没有展开。按照AA BB前后共9遍,这种“固执” 和“单调”的特点成为这首曲子的迷人之处。最后乐曲在高潮处突然有了一个转调,是从C大调转到E大调,然后结束。《波莱罗舞曲》丰富的色彩和辉煌的写作技巧,给听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前苏联著名作曲家普罗科菲耶夫曾把这首作品誉为“作曲技巧的奇迹”。

  第四个特点是它的力度:力度变化很有层次,乐队音色不断加厚,音量不断增加,从一开始的单个乐器独奏开始,到逐个乐器的加入,全曲慢慢渐强。

  作曲家采用贯穿始终的固定节奏和两个交替演奏的固定旋律,写成了这首规模庞大的变奏曲。全曲曲式是组成交替的变奏曲式,首先第一阶段中的旋律是独奏呈示,由木管组乐器,其次加入了弦乐与木管乐器,随着力度的不断加强又引入了铜管组,所有的乐器都齐奏,打击乐的力度也随之增强了。一落千丈直到伴奏旋律呈示的由小军鼓所奏的具有固定节奏的“主导节奏”。由这个主导节奏伴随着不同力度的旋律呈示。“主导节奏”实际上就是一种带有主题意义的节奏形态,它在作品中具有非常典型的特征,起着概括、揭示作品的内容、情绪及其风格的重要作用。

  《波莱罗舞曲》可以被称为是交响乐配器的百科全书。除了节奏和旋律基本固定不变外,力度、和声、织体……都在变,特别是音色、配器发生的变化最为突出。拉威尔对交响乐队各种乐器的使用,标新立异,独具特色。这首乐曲的演出在听众中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参考文献: 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1]西方音乐通史.于润洋[ M ]. 上海音乐出版社

  [2] 简明牛津音乐史.[英杰拉尔德•亚伯拉罕著.上海音乐出版社.1999 年12月第1 版.

  [3] 拉威尔画传.[法]弗拉基米尔•扬科列维奇著. 巨春艳. 冯寿农译[ M ]. 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年8 月第1 版

  [4]欧洲印象主义音乐研究[ M ].赵京封著 [ M ] .海南出版社.2003年6月第1版

  [5]外国音乐欣赏.张重辉 汤琦著[ M ] .浙江大学出版社.2004年2月第1版

  [6]音乐精品选释.刘晓静 李斌主编[ M ].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4年3月第1版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