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扬子鳄种群现状分析 第2页
繁殖研究中心初建时,陆续从野外捕回近百条种鳄,模仿在自然状态下的人工饲养和鳄雌雄配比研究。1981年起,这些鳄陆续产卵,研究者们逐渐摸索掌握了一套人工孵化和幼鳄饲养技术,使人工孵化率和幼鳄成活率均达90 %以上。1982年人工孵化、饲养的幼鳄经过6年生长,达到了性成熟并产卵(张正东,1989),也就是说鳄的生育周期为6年。
3.2种群的生存能力。
1993年和1994年生的幼鳄,均在室内饲养,其它龄鳄是在半自然、半人工环境中生活。1994年中心内有扬子鳄总计4376条,其中:野外种鳄76条;人工繁殖种鳄172条;1993年生幼鳄555条;1994年生幼鳄1542条;其它龄鳄2031条。分析各龄鳄的数量,中心内扬子鳄种群年龄锥体为基部宽阔顶端狭窄,其种群发展量呈迅速上升趋势。目前,繁殖研究中心的248条种鳄正处于繁殖盛期,随着时间的推延,达到性成熟的扬子鳄会越来越多,将逐渐形成一个宠大的繁殖种群。比较1993年和1994年鳄的出生和死亡情况,可以看出研究中心扬子鳄种群有极高的生产。
(二)扬子鳄濒临灭绝的原因分析
近年来野生扬子鳄生存的环境不断遭到人为的破坏(丧失和破碎化)是导致其灭绝速度加快的主要原因.通过对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的分析是探知其种群数量减少以及灭绝程度加剧的重要手段.近年来对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的研究仅限于栖息地分类及评估等方面,并没有对影响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的具体因素加以分析。
导致种群数量变动的机制主要可以归结为内因和外因两种,由于现有野生扬子鳄数量的稀少和前期内因调节的研究工作开展较少,所以我们主要从影响种群数量变动的外因进
行分析,讨论导致扬子鳄数量下降的主要因素。
1 食物因素
食物是动物和环境相连接的纽带,有可被利用的食物链是物种长期存在的基础. 在调查中主要通过捞取塘底淤泥法和细网捕捞法来了解野生扬子鳄生存环境中的食物状况. 和其它动物一样,扬子鳄对食物的需求包括对食物的质和量两个方面,而且这种需求会因性别、年龄、生理功能、季节变化等有所差异. 扬子鳄可捕食的食物有软体动物类、甲壳类、水生昆虫、鱼类、两栖类、爬行类等(陈壁辉,花兆合,李炳华,1985). 长乐为南陵县二个官方指定的保护点之一,该点在南陵县城东6. 6 公里处,其中一个水塘面积仅0. 28 公顷的小池塘中间有个小岛(0. 3 亩大小) . 目前该保护点的扬子鳄主要集中在此. 这里周围都是农田,池塘里除了看护员投放的鱼苗. 还有水生植物水浮莲( Pistia st ratiotes) 、菱( Trapa bispi nosa) 、水花生( A l ternanthera philoxeroi des) 等分布,另外软体动物、甲壳类、水生昆虫、两栖类、爬行类等扬子鳄可食的动物也较常见. 因此, 扬子鳄要从这里获得除鱼之外的其它食物是非常容易的. 但调查中发现塘面四周以及塘坝周围农药瓶或袋随处可见,此种情况在除楂林和西风的其他保护点也有存在,只不过程度有所不同. 鉴于生物的放大作用,其结果必然会导致区内野生扬子鳄可食用的动物性食物减少乃至缺乏,同时对生活在这里的野生扬子鳄的生命也是一种威胁,尤其是孵化期的鳄鱼和幼鳄. 1997 年该保护点曾发生过一只雌鳄因捕食了被投毒的田鼠而中毒死亡的悲剧(南陵保护站人员提供) . 据估计这里目前生活有5 条扬子鳄. 西风和楂林两保护点都为松林遍布的山岭间的人工蓄水池,这里同样被作为养鱼塘加以使用,西风水塘面积约为2. 83 公顷,楂林保护点面积约为2. 08 公顷.
这里为丘陵山地,上部为树林,距离周围居民点较远,尤其是楂林点的大湾塘这里距县城约18 公里,四周全部为马尾松林,没有农田. 在调查中未见任何化学农用药品的痕迹,周围生态也保持的较为完好,同时这里交通闭塞。很少人类活动,也未发生过水坝冲跨事件. 据南陵保护站工作人员介绍该点从1993 年至1995 年连续几年在池塘上缘突出的小岛上都发现有鳄巢,说明这里必然有着较为适合的食物链. 捕捞表明除了放养的鱼苗,也有水生动物,甲壳类动物等的存在,但量不及长乐. 野生扬子鳄在楂林的成功繁殖说明经过生态修复一个地方的食物链是可以维持一定数量鳄群的生存的.
2.隐蔽条件因素
隐蔽条件是指生存环境中能提高野生扬子鳄繁殖力或生存力或使两者都得到提高的所有结构资源,这里的结构资源包括除营养因子之外的一切生境因子.但不能简单的将隐蔽条件等同于躲避场所,野生扬子鳄隐蔽条件的判定主要根据其活动区的植被类型、植被盖度和土质等生境信息,就野生扬子鳄来说其隐蔽场所包括如下类型:逃遁隐蔽场所、越冬隐蔽场所、繁殖隐蔽场所.一般来说扬子鳄生活的环境中要有常年积水的沟、塘、水库等自然水体,而且在繁殖期水深至少0. 5 米以上(天官的圣山池在2002年9月间调查期已干枯见底) .水体周围要有竹林、芦苇、高大乔木、灌木丛、草丛等,其洞口也常开在大树根、灌木丛、草丛下方.在水体周围要有适合营巢孵卵和逃避的茂密的植被,扬子鳄论文范文http://www.chuibin.com 的洞穴多选择在土质较疏松并且有茂密的植被掩盖处,土壤为黄红壤或潴育性水稻土.繁殖开始时该地气温较高、湿度较大、雨水适中以满足野生扬子鳄卵的孵化要求(陈壁辉,花兆合,李炳华,1985).因此野生扬子鳄的隐蔽条件具体组成主要包括①水(水温、水深) ;②植被(植被类型、植被结构、植被密度等) ;③土壤结构;④地貌(坡向、坡位、坡度) ;⑤小气候.这些应是判断扬子鳄栖息地隐蔽条件优劣的结构资源.综合上述因素表明构成长乐点隐蔽条件的结构资源都较为优越,但作为扬子鳄隐蔽场所的中心小岛面积只有3分地大小,这里根本无法满足野生扬子鳄种群长期的生存要求.因此这里实质为没有足够栖息地的指定点.西风和楂林作为第三类栖息地(丁由中,王小明,何利军,2001)坐落在山地,构成其栖息地隐蔽条件组成的土壤结构主要为岩层土,这样就为野生扬子鳄建造洞穴带来了难度.但楂林点池塘上缘伸入塘中的小岛上1993 - 1995年连续三年发现过鳄穴.说明这里必有适合建造洞穴的土质.
3. 水因素
水因素主要是通过测定野生扬子鳄生存水域的水质和有效面积.野生扬子鳄现以残留的小而分散的湿地为栖息地,目前野生扬子鳄生活的水域的水因素主要存在如下问题:①水体碱化严重和水源短缺:水体碱化除居民生活用水以外化肥农药的广泛使用也是导致水体碱化的重要原因.其结果是改变了扬子鳄栖息地的微酸性的无机环境(陈壁辉,花兆合,李炳华,1985),导致原先适合在这里生长的水生动植物减少,从而影响野生扬子鳄的食物供给.水源短缺是因为干旱时居民用塘水灌溉农田以及放养活动占据了扬子鳄本来就少的水源.如天官点的圣山池2002年9月在调查期间池底基本突现.所以扬子鳄要这里年复一年的生存下去就显得相当困难.而放养活动在各指定点是普遍存在的,②水污染:特别是第一类型的扬子鳄生境如长乐、合仪等,周围农田的沟渠直接于指定点的水塘相通,农药化肥使用过程中造成的污染水直接就排入扬子鳄生活的水体.由于各种农药的使用是不分季节,并且和扬子鳄的饲养期和孵化期重叠,据研究发现重金属和有机杀虫剂的污染会引起鳄类的死亡和繁殖力下降(Brisbin I L , 1999),所以这种危害是全方位的.③洪水有时会导致堤塘崩溃,使扬子鳄被淹死或随水流失,从而造成扬子鳄地方种群的灭绝.如南陵西风的新塘.这里1990年放养的10头鳄鱼(5雄5雌)就是在1991年的洪水中消失的(南陵保护站人员提供) .
4人类活动因素
人类活动的影响因素主要通过走访当地居民以及关注各点农药的使用,了解人类活动对野生扬子鳄的生存环境的影响.人们的农业活动正使得扬子鳄的栖息地一天天的丧失.大量的湿地、塘的浅滩和沼泽为农田所替代,栖息空间越来越小,可供捕食的食物种类和数量也因各种农药的使用在一天天减少.同样栖息空间的岛屿化也使得野生扬子鳄种群间的基因交流越发困难.尽管栖息地的丧失和食物的短缺是导致该物种数量急剧下降的直接原因.但这两者的短缺终归是人类活动的结果.同时来自与人鳄之间的矛盾即由于扬子鳄偶尔会吃掉农民在塘口喂养的家禽;或在堤坝上打洞;或农民主观的认为扬子鳄会使鱼量减产;以及有些
农民认为扬子鳄的吼叫会招致大雨引起水灾而导致对它的不友好态度,使得有些人对野生扬子鳄的保护漠不关心.最后,人们对扬子鳄活体的捕捉和意外杀害也是导致该物种种群数量缩小的原因.
总之,影响扬子鳄种群数量变化的因素很多,其中环境因素和人为因素占主要成分。例如由于开垦农田等生产活动,使扬子鳄栖息地面积大幅度减少是造成其数量下降的主要原因。人为的捣巢毁卵和滥捕滥杀是造成扬子鳄数量下降的另一个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