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儿舞蹈先锋品格的探寻

当下的少儿舞蹈可谓红红火火,蓬蓬勃勃。且不说稍具规模的学校已经将舞蹈纳入了课程设置,单就“六.一儿童节”、“国庆节”、元旦等传统节日举行的联欢,以及校庆、迎宾、庆典,各级专业团体的舞蹈比赛等活动,少儿舞蹈已经不可置疑地成为了不可或缺的角色。然而,透过这繁荣的表象,我们仍然能鲜明地感觉到:少儿舞蹈在审美风格上过分追求欢快、流畅所带来的狭窄化;在经验、题材的驾驭上,乐于追踪时代而使精神空间的开拓流于表面化;毕业论文http://www.751com.cn/  在艺术表现手法上忽略与主流情感、深层意蕴的巧妙契合,造成舞蹈语汇的平庸化……千舞一面,似曾相识。儿童舞蹈,似乎成了长不大的艺术。

    上述遗憾的生成,与缺乏对少儿舞蹈先锋品格的探寻有着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同文学史上奉行“词为艳科”一样,许多少儿舞蹈编创者认为少儿舞蹈属于“小儿科”,不需要玩“高深”,并心安理得地将先锋品格和成人化、抽象化、高深化等同起来,堂而皇之地放弃了对少儿舞蹈情感的渗透,美学的审视,知性的穿透,进而放逐了少儿舞蹈中潜在的先锋品格。因此,增强少儿舞蹈的质感,焕发少儿舞蹈的华彩,使少儿舞蹈持续发展,必须注重对少儿舞蹈先锋品格的探寻。

    一、 立体与开放

    社会热点影响着人们的心理,牵动着人们的情绪,用舞蹈加以表现,容易形成共鸣,造成轰动效应,因此舞蹈追寻社会热点成了一个不争的事实。可是,一味追求,无形中制约了舞蹈表现的广度,反而不能如愿地反映孩子们斑斓多姿的生活。 认为孩子们的天地中充满了音乐和诗歌,总是追求轻盈流动的喜剧色彩,那些在贫困中煎熬的孩子,饱受父母离异之苦的孩子,还有在学习、生活路上彷徨无主的孩子则会被悄然搁置在舞蹈艺术的门外。难道舞蹈天生就是为了塑造快乐的孩子吗?

    令人深思的还有男孩舞蹈的缺席,充斥舞台的几乎是清一色的女孩舞蹈。即使舞蹈中一定要有男生角色出现,也通常以女扮男妆的方式来解决。这便造就了一种匪夷所思的假象:少儿舞蹈世界是女生的世界,少儿舞蹈艺术是女生的艺术。究其原因,有来自客观的生理原因——男生的韧带不及女生的富有弹性,训练男孩不如训练女生来得方便;有来自家长传统观念的遏止——舞蹈教师多为女性,孩子练了,会染上女人气;但是更为重要的恐怕和老师不能对男孩的现实世界和心理世界作多向度、深层次的探索有至关重要的联系……

    凡此种种症候,使少儿舞蹈在题材选择方面不知不觉形成了平面、保守的惯性。所以,要想营造一种立体的、开放的格局,必须从形而上学的舞蹈思维中,从社会的习见、陈规中解脱出来,对少年儿童的生活作全方位、多角度的审美观照。惟其如此,少儿舞蹈才能给人以新鲜、立诚的生活气息,全面、簇新的艺术视野。

    立体与开放的品格还表现在对少儿舞蹈精神空间深度的审美探寻上。孩子以形象思维为主,所以舞蹈应当突出简明的情节,单纯的情绪,朴素的意象,但这并不是说少儿舞蹈可以拒绝进行美学的思索。事实上,调动舞蹈语汇,创设结构,塑造形象都是在一定的美学原则指导下进行的,而这一切行为的宗旨就是为了反映少年儿童精神空间或情感世界的真实情状。失去对精神空间的不断的审美探寻,舞蹈永远不能激发人们悠长的审美愉悦。对少儿舞蹈精神空间深度的审美探寻更体现了一种人文关怀。无论舞蹈涉及的是孩子的想象天地、情感领域,还是意志、思想的脉搏,我们都必须立足现实,并进行美学的观照和超越,从而引领孩子更和谐、完美地生活。从心理学的角度讲,这种关怀满足了孩子的精神和审美的需要,易于培养他们对舞蹈深切的感情。也只有这样,舞蹈才能真正地走近孩子,融入他们的生活,成为他们畅扬生命活力的跃动的诗歌。

    二、汇融与升华

   如果说“立体与开放”强调的是舞蹈背后蕴藏的精神质感的话,那么“汇融与升华”则重点关注的是编舞者、跳舞者和舞蹈中的儿童形象在情感内质上的相互渗透,以及生命活力的相互激发上。许多舞蹈同行经常如此感慨:眼下很多的少儿舞蹈表现的情感似乎是一种模式化的情感,雷同的太多,严重地缺少个性色彩。个中教训值得汲取:舞蹈需要表现共通的情感,否则无法交流。但是舞蹈中如果缺乏个性,缺少生命情感的灌注,只知道将某种所谓的情感资源借用来借用去,根本不可能感动自己,更遑论感动别人!因此,将编舞者的情感和儿童的情感(主要指舞蹈中的儿童形象)汇融在一起显得十分重要。

    汇融意味着编创者能进行角色移位,以欣赏的态度从童眼看世界,从童心悟世界,乐儿童之所乐,忧儿童之所忧,这便使创作有了不竭的源泉,也使舞蹈的童真童趣、时代的质感、编创者和舞者的个性风采得到了很好的落实。

   “汇融”当然也包括儿童的个性创造。只有老师做不到的,但绝对不存在孩子想不到的,因为儿童审美体验的解构性、差异性、虚幻性、独特性,天然地决定了少儿舞蹈的创造气质和先锋品格。上海的一位舞蹈教师在介绍她成功编创的舞蹈《种太阳》时,曾激动地谈到了孩子们的创造。因为许多关于如何种太阳的舞蹈语汇恰恰是孩子们发明的!目前活跃在舞台上的一些优秀的少儿舞蹈节目正是科学地利用了这一规律。

   “汇融”并不排斥升华,因为仅停留在情感相融的层面上,是无法将原始情感转化为艺术情感,进而使情感产生绵长的影响力的。升华意味着编创者能回归本体,重新审视自身和儿童形象的情感,并艺术地加以提炼和表现。升华是一个画龙点睛的过程,它是和审美思想相伴相随的。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谈》栏目中播出的舞蹈《群偶拾趣》的创作构想,便是源于一个孩子的一句平常却深刻的体验:我被妈妈指使来指使去的,真像个小木偶!编创者不禁怦然心动。孩子在爸、妈爱的旗帜下,平时专心学习文化知识,节假日则忙于弹琴、练书法、写作文、参加奥数班,他们何曾有自己选择的自由?学校里,有着根深蒂固的应试教育思想的老师又竭尽心智地教育学生哪些该干,哪些不该干,学生何曾独立?小木偶不是他们生活的一种形象的写照吗?于是借木偶这一既富有闽南地方特色,又具有孩子共性特征的形象,来表现孩子渴望独立自主,追求生命自由的舞蹈形象一下子应运而生了。这里,编创者对当代一些失去自主性的儿童的同情,以及孩子们对渴望独立的憧憬,正是由孩子的原始情感——不满升华而成的,它无疑具有了超越现实、超越年龄的意义,是一种更高层次上的真实。

[1] [2] 下一页

Copyright © 2007-2012 www.chuibin.com 六维论文网 版权所有